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蒙》卦特点02-易学54

已有 578 次阅读 2025-4-2 15:36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上篇博文我们对《蒙》卦进行了整体翻译。

   《蒙》卦在《周易》中,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卦象,它清晰地揭示了《周易》各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 

   首先,《蒙》卦的主题是“蒙昧”、“野蛮”、尚未开化之人。

   前文我们分析过“蒙”的含义,它虽可指懵懂、处于愚昧状态,但并非专指孩童。从本义上讲,它指的是野性十足、不明事理之人,即野蛮人。而“蒙童”只是野蛮人中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将“蒙”理解为孩童的启蒙教育。事实上,后世将孩童称为蒙童,将教育孩童称为蒙学,这种说法正是源于《周易》。

   其次,《蒙》卦具有明显的起兴特征。

   之前我的博文介绍过《周易》中“兴”的写作特点。所谓“兴”,即针对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描述该主题的特征,从而引出下文。

   在《蒙》卦中,我们发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开头语:“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它们分别代表了对野蛮人进行处理的不同侧面,我们后续将证明:

   1.“发蒙”是驱使野蛮人;

   2.“包蒙”是包容野蛮人;

   3.“困蒙”指周围皆为野蛮人,被其包围;

   4.“童蒙”指役使年幼的野蛮人作为童仆;

   5.“击蒙”指攻打或惩治野蛮人。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野蛮人的处理行为进行论述,突出了主题,即如何处理与野蛮人的关系。可以说,《蒙》卦的结构严谨而完整。

   再次,《蒙》卦清晰地显示了“卦象”的分割作用。

   在《蒙》卦每句爻辞之前,都有区分这些爻辞的序号和数字。例如: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等,这些序号和数字被称为“爻题”。每卦有六个“爻题”,共同构成了该卦的“卦象”。关于“爻题”的作用,历来没有定论,甚至发展出了专门研究《周易》神秘学的“象数”学派。

   我们发现,《蒙》卦爻辞通过五个侧面论述“蒙”,但“爻题”有六个,其中“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是唯一一句没有从侧面论述“蒙”的爻辞。合理的解释是:九二和六三实为一句,都在论述“包蒙”,但因其过长,故分为两句。也可能,文王原本只从五个方面论述,为了凑成六句,才将“九二”句读成两句。

   这证明了,“爻题”除了区分爻辞外,或许并无实际意义。从春秋至宋明,儒家学派认为“爻题”具有阴阳变化的功能,或许是误读。

   最后,《蒙》卦清晰地展示了卦辞和爻辞的关系。

   《周易》各卦,除《乾》、《坤》二卦外,基本都是六句爻辞,一句卦辞。关于卦辞和爻辞的关系,历来众说纷纭。

   从《蒙》卦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卦辞的主体部分“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表达了两种相反的情绪。一种是针对恭敬的野蛮人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另一种是针对不恭敬的野蛮人的“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而爻辞涉及对野蛮人行动的五个侧面。其中,前两个“发蒙”、“包蒙”是针对态度恭敬的野蛮人的;后两个“童蒙”、“击蒙”是针对态度不恭敬的野蛮人的。也就是说,爻辞的初六、九二与卦辞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对应;爻辞的六五、上九与卦辞的“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相对应。

   这个现象证明了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卦辞是爻辞的归纳和总结,二者紧密联系。同时也证明,爻辞和卦辞的作者是同一人,不可能是分别的两人。

   下篇博文我们将首先对爻辞进行分析。

注释: 

 [1].《蒙》卦原文: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2].整理后的《蒙》卦爻辞 

  1.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2.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3.困蒙,吝。

  4.童蒙,吉。

  5.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3].《蒙》卦卦辞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0407.html

上一篇:《蒙》卦解析01-易学53
下一篇:《周易》解字之“發”06-易学55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3 郑永军 刘进平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