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字争议颇多,然而,它恰恰是解析《周易》创作年代的关键证据之一,因此弄清楚该字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康”字的现代解释与语义归纳
在现代语境中,“康”字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稻谷的表皮:这是现代字“糠”的原字。《说文解字》就是这样解释的[1],《说文》作者许慎是严谨的学者,他的观点应当有充分依据。
2. “空”及类似含义:例如萝卜空心就称为“康”,空的谷粒也被称为“康”,所以“空”这一义项很可能是由前者“稻谷表皮”引申而来。
3. 心情平静,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这一义项可以用“乐、静、安”这样略显矛盾的形容词表来达[2],《尔雅》中主要对此进行解释,用法如康乐(lè )、康平、康宁等。
4.丰足、富裕的状态:如“康年”、“小康”。考虑到人们心情好且平静可能是因为衣食富足,因此该义项与前面的义项3(心情平静)存在紧密相关性。我们难以判断这两种意思孰先孰后,也许“因衣食无忧而心情好”共同构成了其基本含义。
5. 宽阔、大:如“康庄”、“康衢”等。考虑到富足的农庄通常规模较大,所以这个义项很可能是前述“丰足”含义的引申义。
6.没有疾病:如“健康”、“康复”等。同样,考虑到人心情好且平静本身就暗示了无病无灾,因此“健康”这一义项很可能也属于前述意群(心情平静)。
从上述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字在历史演化中很可能形成了两个独立的语义群:一个是以“稻谷表皮”为核心的意群,另一个则以“因各种原因(如富足、健康、安定等)导致的心情平静、悠然自得”为核心的意群。
以上分析仅属于简单的归纳,详细的学术分析需要将包含“康”字的词语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因子分析,这里就不再详细阐述了。
“康”的造字法解释
“康”字的小篆字形和甲骨文字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小篆字形上半部为“庚”,下半部为“米”。该字形的造字法解释至少有2种:
1. 形声字说:“庚”的发音与“康”有部分相似,因此“康”很可能是一个形声字。“庚”仅表示发音,而“米”则表示与稻谷有关。这种解释舍弃了“庚”和“康”在逻辑上的关联,仅仅将“庚”作为形声组字部件来看待。
2.会意字说:如果考虑“庚”和“康”在逻辑上的联系,根据我们之前博文分析,“庚”很可能表示“农作物成熟,可以收获”的样子[3]。那么比“庚”多了一个“米”字部件的“康”便代表着“收获稻谷”。丰收则意味着人们衣食无忧,从而生活快乐。如此一来,“康”字便可能是由这两种含义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以上解释仅仅是针对小篆字形,但却很难解释该字的甲骨字形。
甲骨文中,“康”字出现的次数并不少。从该字的甲骨字形可以看出,不仅它与小篆字形差异很大,不同时期的甲骨字形本身也有很大不同。
“康”字甲骨字形上半部和“庚”字类似,依旧为“干”或树枝状,中部为倒扣过来的罩子或类似物(肯定不是手),下部为四个点。
学者在解释甲骨文“康”时,既要联系小篆“康”,又面临二者字形差异巨大的难题,因此解释可谓五花八门。
1.扬糠说:有人认为甲骨文“康”最上部为倒写的“人”,中部为倒写的“其”,下部为“屑末”,表示逆风扬箕,扬去糙米中的屑末糠粉。这种解释显然试图将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联系起来,以证明二者的造字意图是一致的。
2.乐器说:有人认为“四点”表示乐声,“庚”就是乐器,“康”则表示“庚”发出的乐声,以此表达安宁康乐的意思[4]。由于“康”字在《尚书》多次出现,基本都表示安宁、康乐的意思,因此这种解释显然试图寻找字形和义项之间的联系。
我的个人观点与方法论
我个人认为,对于“康”字的解读,有以下几点需要考量:
1.甲骨文与小篆字形差异应被正视。
当甲骨文与小篆字形存在较大差异时,我们不能武断地假设二者的造字意图是一致的,并强行弥补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在之前的博文中介绍过索绪尔语言学对语言文字的假设:文字在传承演化中,其所要表达的概念通常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即核心概念基本一致。然而,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表达同一概念的造字意图却不一定相同。
在最初造字时,“康”的造字法很可能与农作物收获相关。但在甲骨文向小篆转化的春秋时期,当时的人或许已经不明白前人的造字意图了,于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该字的字形进行再加工,这才导致“康”的甲骨文与小篆字形存在显著差异。
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很可能说明前后时期造字者的意图不一致,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差别。
2.概念意群是分析的重点。
古代文字不完善,概括性强。“康”字具有多个义项,不仅要表达人们心情好、平静,还要表达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而且不同时期的造字意图还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强求“康”字不同写法的表达方式都是一样的,我们只需要分析每种字形试图表达的概念意群是什么就可以了,这种要表达出来的概念意群才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而且,我们根据概念意群分析字形仅仅是推测、假设,是或然的,不确定的。只要这个推测、假设能够解释其最初的意思,同样也可以了。不要苛求那种是错的,哪种是对的,也许“扬糠说“和”乐器说“都是对的。
3.基于甲骨字形的联想。
完全从甲骨字形角度联想,我倒是觉得:“康”字上半部很像树木(或庄稼)的枝叶,中下部很像用容器在浇水。这里的“四点”似乎在强调浇水的重要性,也许在暗示着农民辛勤工作的样子。
请将“康”字甲骨文的上半部分同“木”和“末”字进行比较,我认为相似性极强。差异在于“康”字表示枝叶的末端下垂,同“木”不同,很有可能在描述农作物成熟。
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基本是靠天吃饭。用容器给农作物浇水,是非常辛苦的工作。考虑到农业在部落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怕辛苦,给农作物浇水,那么收获肯定多,家庭肯定富足,人们就会快乐、愉悦、心情平静。
从这种字形解释出发,再结合”康“字的现代义项,我认为“康”字最初的意思很可能有“发展”、“建设”,让日子过的富裕的基础含义,之后才引申出”富足“,”大“,”没有疾病“等含义。至于“康”字的小篆字体很像迎风扬稻谷,去掉空瘪的谷皮,很可能是春秋时期学者对”康“字甲骨文的再加工。
我的解释依据的是个人经验的联想、“康”与“庚”字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复杂性科学(例如自组织理论和突变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常识。
当然,我的解释不见得是正确的。然而,在逆推古代事物时,我们应当转变“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价值判断。我们应该把各种假设看作一个集合,每种假设都以一定的概率在集合中作为元素存在(请读者参考概率论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所有的假设都有可能是正确的,只不过正确的概率不同。
而且,最重要的是,提出假设不应该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假设的提出是否有合理的依据,其实也并非学者最应关注的内容。学者真正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去验证某种假设,以及它是否能可信、有效地说明文本。这才是近代科学方法在训诂学中的正确应用。
因此,后续的工作,我们需要把”康“字本义的不同假设在《周易》文本中进行验证。
注释:
[1].《说文解字》“(穅)榖皮也。从禾从米,庚聲。康,穅或省。苦岡切”。《说文解字注》“(穅)穀之皮也。云榖者,晐黍稷稻梁麥而言。榖猶粟也。今人謂已脫於米者爲穅,古人不兩。穅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凡康寧、康樂皆本義空中之引伸。今字分别乃以本義从禾,引伸義不从禾。从禾米,庚聲。庚毛刻作康,誤,今正。苦岡切。十部”。
[2].《爾雅·釋詁》有3段解释的语句。“怡,懌,悅,欣,衎,喜,愉,豫,愷,康,妉,般,樂也”,“密,康,靜也”,“豫,寧,綏,康,柔,安也”。其中“樂”与“靜”是矛盾的,说明“康”虽然有高兴的意思,但不强烈,只是心情好,且平静。
[3].我之前的博文分析过,请参考:
《<周易解字>12“庚”-易学75》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4096.html
[4].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庚小篆作两手奉干之形,然于骨文金文均不相类,”“观其形制,当是有耳可摇之乐器;以声类求之,当是钲”。
[5].关于文王的这次晋升有几个卦可以相互比对、证明。如《升》、《离》卦相关内容,甚至《坤·六五》“黃裳,元吉”也暗示了这次晋升。
[6].《说文解字》“庶,屋下众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