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社科杂谈01-夏朝是否存在?

已有 552 次阅读 2025-7-2 16:59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并非考古学者,对历史学研究也不多,但依然可以从方法论角度来谈一个涉及中国人民族情感的问题:夏朝是否存在?

   大家也许会批评:科学研究的态度就应该踏踏实实,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要强调什么民族情感,现有证据不已经足够证明夏朝存在了吗?

   的确,河南偃师二里头的考古遗址,存在大量证据证明那里就是传说中的夏。限于业余研究,这里就不列举具体证据了。

   可是,大家注意我的问题,我并没有否认“夏”的存在,我强调的是“夏朝”是否存在。 “夏”和“夏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夏”也许仅仅是一个部落,甚至一个氏族;而大众语境中的“夏朝”概念,则是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帝国。

   我们对一个名词的理解,或者说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由大脑中一系列相关的神经元激活完成的。当我们接受到概念信息的刺激,例如听到这个概念的发音,看到这个概念的图形或文字,大脑中相关区域就会被激活,产生一系列反应。

   每个人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生经验差异,所以受到同一个概念信息刺激后,大脑中所激活的区域既有相关性,也有差异性。例如,看到“日”字,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想到“太阳”,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文化相似,语言相似,所以大脑中相同的区域被激活。但是一些人也会偷笑,因为他们还会联想到别的意思。在某些地方,“日”还表示发生过性关系。甚至某些极端情况下,仅看到文字,就会产生某种冲动,也未尝不可。

   在语言学中,研究一个文字在大众语境下的内涵,属于语言“共识性”研究。以往来说,这是一项非常繁琐、枯燥,具有基础性意义,但很难被应用的研究工作。在最近几年人工智能领域突破性技术的影响下,这种研究已经不那么复杂,而且也可以被客观量化了。

   回到“夏朝”的概念,大众语境普遍认为它是一个朝代。而“朝代”是什么?人们是怎么理解的?我们只要研究“朝代”在互联网文本中与哪些词相关,就可以知道它在概念群中所处的地位了。

   请大家依据经验想一想,“朝代”是不是与国家、封建制,甚至帝国联系得很紧密?

   也就是说,大众语境下,人们谈到“夏朝”的时候,联想到的就是类似于周的封建制国家,或类似于秦的帝国。反思一下,这样的夏朝存在吗?

   所以说,“夏朝是否存在”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更为严谨的问题:夏是国家吗?(“国家”比“朝代”更具基础性,也更客观)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很多更为具体的问题:国家在大众语境下的“共识”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判别标准?偃师二里头的考古材料能证明“夏”的社会形态是什么样子的?是否符合那些标准?

   我对考古学并不了解,只能引用已经发表的考古资料和考古大家的观点。由于这个话题比较复杂,我先简单说一下我的假设:

   “夏”并不具有国家的形态,甚至不具备文明开化的形态。

   考古能提供具体的资料和信息,这些具体资料可以说明“夏”的文化特征,但是并不能直接描述它的社会形态。我们想了解“夏”、“商”、“周”的社会形态,必须要参考人类学中对其他古代社会形态的研究。这种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或然性的、不确定性的,但却是科学的。

   “夏”、“商”、“周”属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阶段。只有了解了它们的社会形态,才能够对《周易》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92058.html

上一篇:周易科普21-文王之母-易学102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5 刘进平 王涛 尤明庆 李志林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02: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