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博文,我们探究了“幽”字的字形之谜,认为它可能既是会意字,也是形声字。我们推测其上部“𢆶(yōu)”表示某种昆虫的幼虫,同时也是形声字的声旁;下部则被“土”包围,表示幼虫生活在泥土中。
那么,这样的字形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含义呢?这正是本篇博文将要深入讨论的内容。
主动与被动的“隐藏”关于“幽”的本义,从字形角度看,传统上认为是“隐藏、不公开或隐蔽”,这种解释非常有道理。
《说文解字》说“(幽)隐也”,而《说文解字·𨸏部》又进一步解释“(隐)蔽也”。 无论是“隐”还是“蔽”,都强调一种主动行为:为了不被人找到而主动藏匿起来。
然而同样从字形出发,我们提出一个疑问:“幽”字有没有可能也表达一种被动的状态呢?这种被动是指,自己并非有意躲藏,却依然不被人发现,或者说被忽视了。这就像泥土中的昆虫幼虫,如果不费力去挖掘,根本无法看到它们。
我之所以强调这种“被动”的含义,是因为它对理解《周易》中的“幽人”至关重要。
传统的理解认为,“幽人”就是被囚禁的人。但在之前的两篇博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周文王可能从未被囚禁,只是后人误解了“幽”字的含义,才产生了“囚禁于羑里”的传说,甚至让“囚禁”成为了“幽”字的一个义项。
如果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即“幽人”并非“被囚禁的人”,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
按照“幽”字可能具有的“被动隐藏”含义,我们就能得到新的理解:“幽”的初始含义很可能是“不被人看见、容易被忽视、不被关注”。那么“幽人”的意思就是不被关注、被忽视,没有上升空间或出头之日的人。这种意群同样可以用“隐”和“蔽”来描述,但其核心是被动而非主动。
这种解释虽然与现代人的理解完全相反,但在古代文献中却出奇地适用。下面,我们便把这种新的解释放到《周易》等古代文献中去验证。
1、重谈《周易》之“幽”关于《周易》中的“幽”字,我们之前的博文就介绍过[1]。考虑到很多读者可能没有阅读过往期内容,这里将重新梳理我的观点:
我认为,《周易》中的“幽”不可能是“被囚禁”的意思。
主要依据有两点:《周易》文本与历史记载的时间线存在矛盾,以及《困》卦爻辞内部的相互冲突。
1. 历史时间线与《周易》文本的矛盾
首先,我们来看周文王被囚禁的时间。
《史记》详细记载了周文王被囚禁,以及以后发生的事。《史记·殷本紀》说: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
关于这段文字,我就不翻译了,它仅仅是简单介绍周文王被囚禁的事。
《史记·周本紀》则更详细的介绍了这个事件: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 ...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秖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 ... 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史记》的这段描述,并没有直接说周文王在老年时期才被囚禁,只是我们根据它提供的时间线来计算,如果周文王真的被囚禁的话,应该不会太年轻,因为经过几年的连续征战之后,周文王就去世了。
而《史记·周本纪》下面的一段话更加明确的表明了这一点: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後十年而崩,謚為文王”。
这段文字中的“受命”指的就是商纣王“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周文王即位五十年,被囚禁是在去世的十年前。当然,周文王不可能刚出生就即位,哪怕10岁时即位,他被囚禁时也要50岁了,绝对不是在青年时期。
具有类似记载的还有《竹书纪年》,但和《史记》不同,它的时间点更为详细,虽然有些不靠谱。
“(帝辛)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释西伯。... ... 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周文王葬毕,毕西于丰三十里)”。
按着这个日期计算,文王被囚禁的时候是去世前的第十八年。文王以长寿著称,《礼记·文王世子》说:“文王九十七乃终”。礼记的说法同样不靠谱,但不可否认周文王去世时年龄已经很大了,去世前第十八年,不可能是青年的时候。
然而,《周易》文本中关于“幽人”的描述,却指向了周文王的青年时期。
《周易》中,“幽”字共出现三例,其中有两例直接与“幽人”有关:
《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归妹·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履》卦和《归妹》卦联系紧密,不仅都提到了“幽人”,还使用了相同的语句“眇能视”,应是同一时期创作的。《归妹》卦讲述了商王帝乙将妹妹嫁给文王的事件。根据“古史辨”学者顾颉刚的考证,以及《诗经·大明》的记载,这场婚姻发生在文王迎娶武王之母“太姒”之时。
《诗经·大明》这样描述: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不顧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
武王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大戴礼记》说:“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十五而生武王”。《大戴礼记》不是严谨的历史学著作,它记载的时间肯定不靠谱,但足以表明“帝乙归妹”时,周文王的年龄并不大,顶多也只能是青年。
如果“幽人”是“被囚禁的人”,那么青年的周文王,怎么就成了“幽人”呢?
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悖论:周文王在青年和老年时期,被囚禁了两次吗?
仅仅因为对“幽人”的一种解释,就导致了《周易》文本与历史记载的严重矛盾。
2. “囚禁”解释与《困》卦内部的冲突
其次,如果将“幽”理解为“囚禁”,则与《困》卦的其他爻辞产生严重的内部冲突。
《周易·困》卦集中描述了文王行动受限的状态,其中
《困·初六》曰:“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传统解读常将这里的“幽”字引申为“囚禁之地”,但这种解释与《困》卦的其他爻辞完全不符:
《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朱绂”是朱红色的丝带,只有部落贵族才能佩戴。该句意为:(文王)为酒食所困扰,其他部落首领前来拜访,宴请和祭祀是有利的;不宜出行,没有灾祸。
此爻辞描绘了文王为酒食所困扰,却能宴请前来拜访的部落贵族。这里有囚禁的意思吗?恐怕没有。
如果他被囚禁,行动受到限制,如何还能如此自由地交际?这显然与囚禁的处境相悖。
《困·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
“金车”指的是镶嵌金属的车驾,从语言色彩上看应带有褒义,表明车质地精良,或者强调车的坚固。其含义尚不明确,但绝不可能是囚车。
此句与“困于酒食”类似,表示被看起来美好的事物所耽误,这完全不像被囚禁的状态。
《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赤绂”是鲜红色的丝带,是地位高于“朱绂”佩戴者的服饰。此爻辞暗示文王可能就是佩戴“赤绂”的人,地位崇高,甚至可能直接臣属于商王,并负责带领各部落首领进行祭祀。这分明是被提拔了,又怎么可能是被囚禁呢?
由此可见,将“幽”理解为“囚禁”,与《困》卦各爻辞产生了严重的内部冲突,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3. “幽”字的新解释:被动之“隐藏”
既然“囚禁”说不通,那么“幽”字是否意味着“主动隐藏”呢?
《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和《归妹·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似乎支持这一观点。文王可能意识到在殷都受到太多关注会非常危险,于是试图离开殷都,回到边疆周原老家隐藏起来,以远离政治漩涡。
但这种解释又与《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相矛盾。这句爻辞上下文充满了不满的语气,“屁股被树木困住”与“进入到幽谷中”明显具有相关性或因果联系,表明这并非文王心甘情愿的选择。
因此,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我们前文提出的观点:将“幽”理解为一种被动的状态,即“不被人看见、容易被忽视、不被关注”。
以此来重新解读《周易》中的三例“幽”字,一切都变得非常容易理解:
《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指的是文王觉得自己可以告别那种不被关注、被忽视的“小透明”状态,终于可以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了。这表达了一种“现在总算用得上我了”的年轻人野心。
《归妹·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则是文王对自己的激励。商王将妹妹嫁给自己,就算这桩婚姻存在问题(如女方年龄太小),但就像眼睛有大小眼一样,能“看见”就行,不能要求太高。毕竟这桩婚姻能让自己告别那种不被关注、被忽视的“小透明”状态。
《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这里的“幽”同样指“不被人看见”、“被别人忽略”的山谷。文王居住于此,又不能随意离开,就像“屁股被树木困住了一样”,充满了“根本没人关心我”的怨言。
综上所述,将“幽”字理解为被动的“隐藏”或“被忽视”,不仅能够有效、生动且形象地解释所有三例爻辞,也与《周易》的内部逻辑和历史记载完全吻合。这种解释的可信性极强。
注释:[1].请参考之前的博文:
周易科普15-周文王被囚禁过吗?-易学89,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6090.html
《履》卦02“素履”-易学1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9633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3 0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