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解字之21“幽”04-易学114
语言学理论:概念、声音与文字的博弈
要理解“幽”字复杂的含义演变,我们必须先探讨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理论。
我们所说的语言,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一个是语言所要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深藏于人的脑海之中,伴随着人的成长(社会化)逐渐形成和积累。一个是与概念对应的声音符号。这种符号包括发音(生母、韵母,拼读方式)、节奏、重音等等。声音符号是语言概念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人类形成之初,声音符号就伴随着发展了,远远早于文字。另一个就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产生比较滞后,只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它们才出现。
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引出了两个重要的推论:
推论一:在创造汉字符号时,古人不仅要表达脑中的概念,也要兼顾其对应的声音,为了表达概念和声音,他们绞尽脑汁的创作。这与现代艺术家别无二致。例如说抽象画家,为了表达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和意图,采用了非常夸张,甚至让人无法理解的方式。我们只有了解了他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手法,重塑他的创作过程,才能够真正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
推论二:人们头脑中需要表达的概念,不一定那么清晰,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感觉、知觉和情绪。在表达这些模糊概念时,古人可以从视觉、听觉,甚至过程等不同角度创造文字符号。这些从不同角度创造的符号,在人脑中却具有高度相关性,甚至是同一性。这便为这些符号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取代提供了可能性。
“幽”字的统一:声音、概念与字形的碰撞
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对“幽”字的演变提出以下假设:
1.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局限,所能发出的声音符号数量有限。很多感觉、知觉和情绪等概念,只能通过相同或类似的声音符号发出。例如说:当人们看到黑乎乎,颜色比较深暗的树丛时,联想到深水区的水面,于是都将其称为“yōu”;这些黑黢黢的视觉颜色,往往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心理情绪,于是将这种情绪也称为“yōu”。同时,环境的深暗,有时也使人产生神秘的知觉,似乎与这个世界隔离,隐藏着另外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于是人们也把这个过程称为“yōu”。
2、相同被称为“yōu”的声音符号,在人的头脑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古人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一点。“𡋢”、“𤄘”、“𣾧”等“幽”的3个异体字,很可能是在商末或西周时期,因为不同的原因独立被创造出来的,表达了三种不同的含义。
“𡋢”:通过泥土中的昆虫幼虫,表达隐藏、不易被发现的含义。
“𣾧”:通过水与孩子的组合,表达水深,稍不留神孩子就会隐藏(找不到了),或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的含义。
“𤄘”:通过对眼睛和腿部动作的刻画,表达水中某区域颜色深暗,既安静又危险的含义。
3、在文字符号的发展演化中,存在着两种基本趋势。一种是为区分的方便,将文字不断细化。例如说一个基本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以图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下能够区分。另一种是为了使用的方便,将过于细化的文字,用比较简单的字形来归纳和替代。
在本例中,“𡋢”、“𤄘”、“𣾧”所表达的概念,如“隐藏”、“深暗”、“危险”,紧密相关,甚至具有同一性。它们的语境没有必要进行细致区分,因此,这三个字最终被更简单、更具概括性的“幽”字所取代。它们被历史遗弃,只作为异体字留存于字书中。
正是这种概念与声音的高度相关性,以及文字符号在发展中从分化走向融合的趋势,解释了为何“幽”字能够同时拥有如此多看似矛盾,实则同源的含义。
“幽”字再审:从《诗经》到地名命名
在了解了“幽”字的文字学理论和其多源起源的假设之后,我们重新审视《诗经》和《尚书》中的“幽”字,会发现其含义变得更加立体和清晰。
《小雅·鹿鳴之什·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这里的“幽”字明显有2重含义:一个是关于“深”的联想,表示人迹罕至;一个是关于隐藏的联想,表示不被人发现,不被人重视。这句诗表达了作者自认为是人才(乔木),从偏僻、落后、不被关注的小地方(幽谷)来到京城(“小雅”应该是洛邑民间的创作,所以“京城”是一个不重要且合理的假设),表达了希望参与到当地的社交圈,广交朋友的态度和想法。
《小雅·祈父之什·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这里的“幽”是形容词。一方面表达颜色。远山并不是完全的黑色,而是黑黢黢的,与深水区水面的颜色类似。另一方面表达了方位和距离。“斯干”(这条河)是近景,“南山”是远景,具有神秘、深入远方的感情色彩。
《小雅·都人士之什·隰桑》“隰桑有阿、其葉有幽。既見君子、德音孔膠”
这里的“幽”是名词,是一个精妙的双关语。表面上桑树的叶子是青绿色的,用“幽”来称呼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幽”指的是桑树下“幽会”的场所。“德音”是形容男子说话声音音质好听,或情话入耳;“孔”是形容词,表示程度,可以翻译为“很好”;“膠”指树胶。后半句形容男子的情话或声音紧紧的把女孩给吸引住了,不容挣脱。所以前面的“幽”字具有隐藏,不被注意,容易被人忽略场所的意思,这样的地方就隐藏在桑树的枝干和树叶背后,光线深暗。女子和情人在这里不被外界注意,如胶似漆。
《小雅·都人士之什·何草不黃》“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这句诗是洛邑底层官员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和对上级的不满。“幽草”指的是茂密、遮挡住光线的草丛。“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是说自己就像野外长毛的狐狸,在茂密、人迹罕至的草丛里奔波、生活,“行彼周道”表明自己就是这样给周王室卖命工作的。这里的“幽”作为形容词,真的非常贴切。
幽州之名
我们现代汉语几乎所有的“幽”字都和上述3种基本含义有关。 回到前文《尧典》提到的“幽都”和《舜典》提到的“幽洲”,二者都是地名,表面上看起来和“幽”字最初基本义无关,但仔细分析,发现它恰恰就是“幽”字基本义的证据。
《逸周书·职方解》说“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逸周书》的内容被认为和《尚书》的时代相同或类似,可以看作和西周时期相关。《周礼·职方》记载,“东北曰幽州”,《周礼》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也就是说,最早在西周,最晚在战国时期,《尧典》提到的“幽都”和《舜典》提到的“幽洲”就已经被命名了。
在汉朝时,“幽州”的位置在“冀州”的北侧和东北侧,位置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与河北北部和辽宁。古代地名的明明并不是随意的,往往会遵循一定的规则,如以水、以山、以方向命名。那么“幽州”的命名依据是什么呢?
假设1:《周易》之后,特别是《史记》中记录“周文王被囚禁”影响下,“幽”就有了“囚禁”的意思,那么“幽州”可能是指比较遥远,发配犯人的地方。
这种解释当然可以,但问题是:哪个地方愿意以“囚禁”这种贬义性极强的名字来命名呢?而且“幽”的“深”、“远”义项,不是指路程“远”,而是指水很“深”。“幽”字本身从来没有主动表达路程“远”的意思。
假设2:《釋名·釋州國》说“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这种解释并没有说”幽“是什么意思,“昧”指的是“不明”,可能是光线,也可能是了解较少,或者说蛮夷,不开化。看起来“野蛮”、“不开化”的意思更合理。
假设3:《爾雅·釋地》说“燕曰幽州【疏】燕其氣深要,厥性剽疾,故曰幽。幽,要也”。所谓的“要”,指有所倚仗而强求,如要求,要挟等。大概的意思是说“幽”就是“要”,表示这里的民风野蛮,不开化。虽然意思相关,但这种解释肯定不对,“幽”从来没有“要挟”的意思。
假设4:按前文的推理,将“幽”理解为“不被别人看见,容易被忽视,不被关注”的意思,就可以很好的说明“幽州”的命名规则了。战国及秦汉时的北京东北侧,尚未被纳入到中原的范围,地域遥远,没有人关注,也不重要,将其命名为”幽州”,指不重要的地方,不正好可以说明这个特性吗?
同时,“幽”又有“深入山林”的含义,在山林之中,野蛮人不文明、不开化,将其命名为“幽州”,就可以表示这里是边疆之地。
综上所述,现代的“幽”字并不是只有一个起源,它也并不是只有一个基本义。在商末、西周时期,它用来表达一种复合、模糊的感觉、知觉和情绪,即:深入树丛中、颜色和光线阴暗,这样的地方,神秘、与外界相对隔离,不被人注意,容易被忽视。最终,因为《周易》而被引申出“囚禁”的含义,因为和“深水”、“危险”有关以及“神秘”,被引申出“死亡”相关的含义。现代汉语中“幽”字的所有相关词语,都与上述基本含义及引申相关。
注释:
[1].朱廷獻的《尚書‧堯典篇》认为:“該篇不得晚於穆王之世,亦不得早於文王武王之時,蓋周公攝政之七年,當時史官據先世文獻重編潤色者”。顧頡剛的《尚書研究講義》認為“《堯典》為武帝時書,宣帝、班固時所贊頌於武帝者,亦即《堯典》之撰人所推尊於堯舜者”。也就是说,二篇最早是西周,最晚是西汉,或战国时期的作品。
[2].《说文解字》“(幽)隱也。从山中𢆶,𢆶亦聲。於虯切”, 《说文解字注》“(幽)隱也。𨸏部曰。隱、蔽也。小雅。桑葉有幽。毛曰。幽、黑色也。此謂幽爲黝之假借。玉藻幽衡。鄭云。幽讀爲黝。毛不易字。鄭則易之。周禮牧人陰祀用幽牲。守祧幽堊之。鄭司農皆幽讀爲黝。引爾雅地謂之黝。今本幽黝字互譌。从山𢆶。幽從山猶隱從𨸏。取遮蔽之意。從𢆶者、微則隱也。𢆶亦聲。於虯切。三部”。
[3].《爾雅·釋詁》幽,微也。[疏]幽者,深微也。《史記·樂書》極幽而不隱。
[4].《玉篇》幽,深遠也。《易·繫辭》无有遠近幽深。[疏]言易之告人,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邃深遠之處,皆告之也。《詩·小雅》幽幽南山。[註]幽幽,深遠也。
[5].《玉篇》幽,不明。《正韻》幽,闇也。《書·舜典》黜陟幽明。[註]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禮·檀弓》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註]鬼神處幽闇。
[6].《正韻》幽,囚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幽於縲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5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