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前些天,家里的领导,突然问了我一个问题“读博是不是都会被欺凌、压榨、甚至潜规则吗?”我很好奇,我的读博经历,你是非常清楚的,导师对我很好,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就问:你又不读博,怎么会突然关注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尽管知道你的经历没有,但经常看到学生控诉导师的新闻,看得多了就以为都是这样。
这倒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网上会出现很多学生控诉导师的文章呢?细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确实存在导师欺凌、压榨,甚至潜规则学生的案例。近年来,网上报道了不少关于导师欺凌、压榨,甚至潜规则学生的案例例如:“西南大学女博士被导师潜规则案例”、“北邮学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不当”等案例。网上报道的案例多数集中在抢论文一作、做大量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强制加班、卡毕业、PUA、性骚扰等。
第二,共情弱者是人性。学生与导师相处,学生相对处于弱势的一方,写一些学生控诉导师的文章,更容易引起共情。因此,参与讨论的人就会越多,写这样的文章,就会有更多的流量,进而就会有更多的人写这样的文章。
第三,沉默的多数与“幸存者偏差”。现如今的师生关系已经今非昔比,造成的原因不仅与师生双方有关,而且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关。
但绝大多数的师生关系都是一般,基本上也不会存在大的矛盾,结局基本上都是毕业以后相忘于江湖。 因此,学生通常不会写文章来赞扬导师;即使导师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但可能在学生时代并没有感受到。网络上只有少数赞扬导师的文章,剩下的基本都是控诉师生关系的文章。
第四,学生控诉导师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匿名写的。网上学生写的一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单方面的,有一些明显带有妄想迫害者,可信度很低。然而,导师通常顾虑声誉与机构关系,不愿公开回应;学生匿名空间大,呈现“单边发声”。
第五,推荐算法推波助澜。目前各大信息获取平台都基于推荐算法给用户推荐信息,当你点击看某类信息时,推荐算法就会将相关的信息再次推荐给你。久而久之,你看到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相关的。
例如看到学生控诉导师的文章时,以后还会推荐这类文章给你。让你无意中觉得,导师一定会欺凌、压榨,甚至潜规则学生。这点在我家领导那边已经得到印证。
总之,尽管存在一些导师欺凌、压榨甚至潜规则学生的案例,但相对于整个导师群体而言是极少数的。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遇到几个案例也是正常的,但不能因为几个案例,就否定整个群体。当然,要是读博时运气不好,碰到了不良导师,不能忍气吞声,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本文于2025年10月11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