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_D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289390715

博文

评审青教赛:基于评委视角的一些思考 精选

已有 5524 次阅读 2025-8-21 19:25 |个人分类: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温馨提示:①最适合阅读本文的读者是想要参加青教赛和想要提升教学水平的老师,本文虽然是基于青教赛有感而发,但部分建议同样适合于改进日常教学;②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理性讨论,谢绝人身攻击;③本文为原创博文,未使用AI工具,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近日,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级青教赛评审。从2017年自己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教学竞赛,到2025年自己坐到我校比赛的评委席、受邀担任其他院校的评委;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缕缕失败,到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阅人。在参加工作的九年里体验不同的角色,确实感慨良多。

 

本文主要是评审青教赛的一些杂感,因全部内容文字量在一万字左右,考虑到读者一次性阅读这么多的内容存在“障碍”,将全文分为评委视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20分钟课堂教学四个模块,分为四篇文章发布,内容方面主要涉及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等。

 

一、基于评委视角的一些思考

1、不要让评委觉得,他没学过这门课,但是如果给他一天的时间,他会比你今天表现的还要好很多。

如果是这样,作为选手,你的专业性何在?你作为老师,过往的职业积累都去了哪里?

这不是说选择的内容在难度方面要评委都听不懂,而是说你要处理好内容的专业性与教师职业性之间的关系。内容当然要专业,但是最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还要展示出作为教师对教学的把控能力。你可以把前者理解为一堆专业文献,而后者是助学机器人,如果没有后者,自学前者会耗时耗力而且非常困难。这样你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师是学生高效学习的一座桥梁和一个助手。

2、某种程度上,评委是按整体印象打分的。

但是,什么决定了整体印象呢?

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好,才能获得整体印象的最高分;而如果有强项有弱项,无疑弱项会拉低评委对选手的评价,甚至是提出否决性意见。

作为选手,要追求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即便这样,评委还是会吹毛求疵。

那种只侧重一个方面而获大奖的选手,不一定是实力,有可能是运气。

3、教学的乐趣(fun)在哪里?

有些老师就算在赛场,都没展示出自己对教学的热情和热爱,讲的人昏昏欲睡。这样的选手在赛场都是如此,那日常教学呢?不管是自己主动报名参赛,还是二级单位摊派的指标,如果决定做这件事,就要想着把这件事做好。否则对自己而言,没有收获不说,反而降低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度。

很多人难以取得成功在于两方面:简单的事做不好,困难的事做不了。

有些事看似简单,但是把看似简单的事做好、做到极致,本身也很困难。教学就是看似简单但做到极好又很困难事情。而对于那些本身困难重重的事,即便让你接手,你也未必有能力完成。与其这样,为何不从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开始、逐渐进步呢?

4、教学竞赛没有学生参与,确实有点“尬”。但是,教学竞赛“尬”,只是“尬”到了评委和观众,当天几乎对学生没啥影响。而根据日常教学督导听课可知,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会出现学生“一节课不旷,一个字没听”的“陪伴式听课”,老师在“没一个人听讲”的情况下还能“面无表情地讲完整节课”,这些教师还对这种真实存在的“尬”课不以为意,那才是真的“尬”、不利于学生成才的“尬”。

5、教学竞赛应该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如果精心准备的教学都存在诸多问题,那没有精心准备的课堂呢?

至少,教学竞赛会促使参赛教师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通过教学竞赛获得的反馈意见也会促使教师进行改进。

所以别再彻底否定教学竞赛了,至少认真参加教学竞赛的老师,通过竞赛是有收获的、对教学水平提升也是有帮助的。

在指责教学竞赛之前,你首先应该明白:教学竞赛不是万能的,教学竞赛无法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是通过教学竞赛,会有一部分问题被认真思考、被认真对待!

6、评委不懂选手的课程很正常,但选手要思考如何实现自己教学时通俗易懂与学科专业性的平衡。

比如PPT中的图片,可能给本专业的学生讲用静态图就够了,但是参赛时可以优化为动态图,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被看见、被直观的感受到;公式比较多的,要站在初学者的角度来理顺教学的逻辑,有条件的,备赛期间就可以尝试找一些不是本专业的人来听一下,看看哪里可以改进的更好。

不要以为评委没学过选手的课就不能做出评价,事实上,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即使到了省赛、国赛阶段,一个工科组三十甚至更多的选手,现场环节只有七~九位左右的评委,如何保证所有评委都学过选手参赛的课程呢?评委评的是选手参赛的材料和参赛表现,是对选手教学的综合评价,而不是对所授课程的评价。

7、善待评委的建议或意见。

之前我自己在校赛阶段发生过和评委怼起来的事情,虽然当年没影响我获得一等奖。但是通过自己做评委,会重新反思这件事。

比如本场评审,赛前专家会的时候,组织部门的领导就强调了对有培养潜力的选手可以多给些意见,对于潜力不大的,可以不给太多意见。从这个角度来看,校赛阶段被评委点评、给建议的,基本还是评委认为选手有潜力的。哪怕今年不行,至少你是一个有潜力的选手,来年再战也未可知。但是如果和评委怼起来,来年又是相同的评委,上一轮评委不了解你的脾气就算了,下次人家可能就啥话不说了,反而影响自己提升。

8、评委讨论时会重点讨论哪些选手?

评委讨论时,会重点讨论最好的、最差的、有争议的。

在一等奖只有一个的情况下,讨论最好的,是为遴选省赛选手做准备。但是作为最好的被讨论的,通常情况下,是几位评委都认为表现排前几名的才会被作为最好的讨论。

讨论最差的,一般在校赛阶段,评委之间的争议几乎为零,之所以还讨论,是尽量确保不要出现表现很差还获奖的情况。

讨论有争议的,是通过讨论来交流、交换意见,避免仅凭自己的短暂观察做出片面评价,从而对选手不公。

通常而言,排名在中间的选手不在被讨论之列。因为在大部分评委看来,这些选手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很大程度上,校赛阶段排名在中间的选手,是无缘当届省赛的。

而且应该注意到,如果有评委讨论环节,是不会有选手参与的。这意味着选手留给评委印象的机会,就在他的参赛材料和赛场表现里。

9、比赛结果是相对的公平,不是绝对的公平。

相对的公平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比赛的分数、比赛的排名等等。

比如为了鼓励选手参赛,组织方会请专家给所有选手打分的起评分是80分。这不意味着所有选手真的达到了80分的水平,而是组织方对选手的人性关怀。因为有起评分,那些分数高到九十几的分数,也不代表选手真的达到了九十几分的水平,而是可能所有评委都认为这个选手应该得第一名,为了保证第一名,给她打到了九十多分。在这里,分数只是达成第一名的工具。

至于刚才所说的排名在中间的选手,难道评委之间的意见全部统一吗?未必。但是作为比赛,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可能把所有评委的意见都统一的。这部分选手在确保排名基本符合预期的情况下,就按照评委当时的打分处理了,而没有被精细化讨论。

10、要争取做什么样的选手?

要争取做第一名的选手、有特色的选手。

在讨论环节,学校组织方希望评委给推荐一下可以参加省赛的选手,其中一位评委委婉的拒绝了,因为她认为她只看了选手今天的表现,有可能按照今天的表现来推荐是片面的;另一位评委在讨论中则提到了去年参加实验竞赛的一位老师,她对这位老师的板书和表现非常认可,甚至认为这位老师去年的表现要超过今年排名在中档的选手,并建议学校组织方下次可以发动一下这位老师参赛、或者把实验竞赛中的优秀选手也作为省赛遴选的种子选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第一,这个评委真的来我们学校评好几次了,如果和评委怼起来,真的有可能后面还会遇到相同的评委,所以非极特殊情况不要怼评委;第二,表现特别好的选手会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哪怕是过了一年,评委也许叫不出你的名字,但会知道有你这么一号人。而排名在中间和表现比较差的选手,被推荐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要争取做第一名、有特色的选手,如果今年不行,可能明年还有机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925-1498597.html

上一篇:走访校外实习基地有感
下一篇:评审青教赛:对教学大纲的一些思考
收藏 IP: 117.188.118.*| 热度|

9 王涛 沈初柒 刘啟迪 许培扬 孔玲 郑永军 邝宏达 周忠浩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4 0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