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社会学理论的交流

已有 1204 次阅读 2025-1-15 08:45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社会学理论的交流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2年2月2日)

 

《交流的社会学理论: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的自组织》(Universal Publishers,2001)一书作者罗埃特·雷德多尔夫(博主今注:发音准确的译法应该是“路特.莱兹多夫”)拥有生物化学学士、哲学硕士和社会学博士学位,是个典型的“驻守边缘”型学者。他目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交流研究系的教授。他在科学哲学、社会网络分析、科学计量学和创新社会学等领域均著述甚丰。此人研究交流,他自己也特别善于交流。笔者1993年在德国的科学计量学国际会议上与他初次相遇,他就与我讨论信息交流问题。当我告诉他,information一词在中文里可以翻译成“信息”或“情报”时,他特别兴奋,因为这与他对information 的理解合拍。于是,在他1995 年发表的《科学计量学的挑战》一书中,便把我手书的中文“信息”和“情报”两个词印了进去。

我估计,本书的副标题似乎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大,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这个那个都很时髦,自组织的概念在观念市场上也炙手可热。不过,一读正文,就感到不那么好啃。作者试图建立的“交流的社会学理论”是沿着吉登斯 (Giddens)1979年提出的结构化理论、哈贝马斯1981年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和卢曼(Luhmann) 1984年提出的关于将社会系统看作自组织系统的意见这一路传统走下来的。不熟悉这支传统,就不易理解作者的用心和创新之处。

欲理解作者的思路,最重要的似乎是理解其“自反性”(:1.导言;2.通向交流的社会学理论;3.交流网络的进化;4.社会学反思的非线性动力学; 5.经验性理论的新视角;6.大学-工业-政府关系的三螺旋模型;7.欧洲信息社会;8.制度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9.不确定性与“时间”之交流;10.社会变革的期望。

若哪家出版社愿意出版《科学计量学的挑战》的中文版,请与笔者联系。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推荐)

 

博主今记:《科学计量学的挑战》中文版2003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以下链接是译著的“引言”部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1606.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68863.html

上一篇:我为苏青博主的新著《万千肖像动心扉——中国科学人物剪影》写的序
下一篇:未来学的发展历程之三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10 张志东 刘进平 王涛 杨正瓴 尤明庆 刘跃 钟炳 宁利中 郑永军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