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客串“肯尼迪刺杀案”侦探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5年8月1日)
■武夷山
2025年6月,美国诺顿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作家Alec Nevala-Lee 的传记作品Collisions: A Physicists Journey from Hiroshima to the Death of the Dinosaurs(本文作者译为“碰撞:一位物理学家从广岛到恐龙灭绝寻因的旅程”)。传主路易斯·阿尔瓦雷斯(1911—1988)是美国物理学家,因其在基本粒子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于196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书标题中的“碰撞”自然会让读者联想到高能加速器中粒子的碰撞,也指思想、观念的碰撞;标题中有“广岛”,是因为传主阿尔瓦雷斯参与了曼哈顿工程,而曼哈顿工程所研发出的原子弹轰炸了广岛;标题中有“恐龙灭绝”,是因为阿尔瓦雷斯晚年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是发现了铱元素异常是白垩纪末物种大灭绝(包括恐龙的灭绝)事件中地外撞击理论的“化学指纹”。
科学家传记不好写,因为很难把握好传主的科学成就梳理与个人生活描述之间的平衡。比如,有些人的社交技能极差,有些人的自尊心极强,这些方面写不写?《碰撞》一书实现了较好的平衡,既解释清楚了阿尔瓦雷斯的科学与工程成就,又让读者了解了他的个性与特质,尤其是他与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关系。有一位书评家评论说,他阅读过的科学家传记不计其数,但没有一本书像《碰撞》那样把传主写得如此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阿尔瓦雷斯从小就很特别,是个天才少年、跳级生。1928年9月他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幸运的是入校第一天就在瑞尔森物理实验室碰到了亚瑟·霍利·康普顿(1892—1962)——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样的机会在阿尔瓦雷斯的一生中多次发生。
阿尔瓦雷斯对核武器的反思是这本书的重头戏之一。得知“小男孩”原子弹爆炸后,他在给儿子瓦尔特的信中写道:“今天上午,成千上万的日本公民被炸死炸残,对此我有责任,我悔恨万分,但同时我希望,我们造出来的这个可怕武器能促使世界各国团结起来,防止未来的战争发生。”
与长大后成为地质学家的儿子瓦尔特共同追溯恐龙灭绝原因,是本书的另一个重头戏。1980年,阿尔瓦雷斯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题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的地外撞击原因》。瓦尔特是第二作者,另外还有两位合著者。有学者评论说,此文对自己的震撼不亚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本书作者指出,地外撞击理论迄今也没有获得所有人认可,但该理论的支持者阵营强大,原因之一是阿尔瓦雷斯所供职的芝加哥大学拥有良好的学术气氛,非常有利于创新思想的诞生。1980年那篇关键论文发表后,该校的古生物学家David Raup(1933—2015)及其他人也在通过其他手段寻找证据,老师们和学生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学术辩论。
书中有一章,是说科学家阿尔瓦雷斯是如何“破案”的,非常精彩。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后,警方逮捕了杀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负责调查此案的沃伦委员会的最终结论是,奥斯瓦尔德是单独行动的。但另一种声音怀疑说,刺杀者不止一人。肯尼迪中枪后,头部向后并向左运动,这似乎表明子弹是从前方击中的。但奥斯瓦尔德击发的位置是在肯尼迪身后的一栋大楼里。所以,必定另外有人在肯尼迪前方也开了枪。
阿尔瓦雷斯认为,一旦纠正了错误的假设,答案就出奇简单。多数人认为,枪击涉及两个物体——子弹和头骨的非弹性碰撞,其中大部分动能以热能形式耗散。阿尔瓦雷斯却认为,必须考虑第三个因素。子弹并不会将其所有动量都传递给头部,而是会在碎片喷发中损失大部分能量,因为头骨内的东西会向外爆发式喷出。如果头骨内喷出的东西与子弹射出的方向相同,那么它所携带的动量就可能比子弹本身更大,这就要求有一个方向相反的运动。于是,与直觉相反的结论是,中枪者的头部会被向后推,就像火箭喷射推进剂一样。阿尔瓦雷斯得出结论:喷流效应可以解释头部的后仰运动,而无需假设来自前方的枪击。
1970年5月的一天,阿尔瓦雷斯率领家人到一个射击场观看他设计的模拟枪击实验。事先放好了7个与人头大小差不多的西瓜,西瓜用玻璃纤维带包扎,使之质地更接近人头。3个西瓜放在地上,4个西瓜吊在空中。一位专业射手在大约27米外瞄准西瓜打了7枪之后,6个西瓜被击中时向射手的方向弹回。这就相当于从某一个侧面为沃伦委员会的结论提供了科学证明。当然,怀疑单人作案者仍有其它的理由。
阿尔瓦雷斯后来在另一个场合说:“许多人认为解开科学谜题是一种逻辑演练,计算机同样可以完成。恰恰相反,一位科学侦探的主要看家本领,在于他能忽略哪些证据。”
提醒读者,子弹击中目标,也是一种“碰撞”。本书标题不是瞎编的。
《中国科学报》 (2025-08-01 第3版 读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