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会议也能这样开?
武夷山
2025年7月3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以Scientific bedlam at the world’s weirdest and wildest research conference(在全世界最古怪、最狂野的学术会议上的科学喧闹)为题报道了一次特殊的学术会议。请DS将这篇报道文章译为中文,我修改。译文如下:
科学狂欢:全球最狂野研究会议实录
伍德斯托克Bio2+夜间科学会议通过创意激发合作,连演讲者上场时播放的音乐都充满趣味
作者:乔西·格劳修斯
特拉维夫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奥德·雷哈维从讲台一跃而起——这里正在举行可能是全球最疯狂的生物学会议"伍德斯托克Bio2+夜间科学"。他在礼堂台阶上下奔跑后,在学术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构想:用正在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革新同行评审,使AI“补充或增强”科学论文评估流程。
雷哈维的实验室以"挑战遗传与进化基本教条"为使命。作为6月10-13日在布拉格举办的这场会议的发起者之一,他参与策划了这场被组织者称为"终结所有会议的会议"。这场为期三天的活动延续了2020年2月雷哈维在特拉维夫举办的首届"生物学伍德斯托克"精神(恰逢新冠疫情封锁前夕),如同其致敬的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样充满反规则色彩。
来自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们在此交流思想、开展游戏,并意外发现跨领域合作机遇。
会议在布拉格多个场地举行,第三天移至捷克中波希米亚州索贝辛的森林露营地。其形式别具一格:
——每位演讲者限时5分钟;
——仅能用单张幻灯片概述自己的研究;
——出场演讲顺序随机生成;
——专属入场音乐配合即兴舞蹈(从Fatboy Slim的《Right Here, Right Now》到Lesley Gore的《Sunshine, Lollipops and Rainbows》)。
纽约大学系统生物学家、会议共同组织者伊泰·亚奈向现场选择的一位16岁少年解释自己的研究是怎么回事。观众志愿者则在台上扮演"基因",通过手臂摆动演示基因开关机制。以色列癌症研究员巴拉克·罗特布拉特演讲超过5分钟后被"保镖"强行请下台(事后承认是设计好的桥段)。
在索贝辛举行的象征性婚礼中,两位科学家在雷哈维和植物生物学家娜塔妮拉的主持下"结为学术伴侣",承诺“授予彼此终身教职,共享数据,并手写长推荐信(不使用ChatGPT)”。新娘——慕尼黑工业大学生物化学家莱娅·克劳特纳抛完野花捧花后,沿草甸通道翩然起舞。
共同造梦
亚奈表示,该会议试图赋予科学会议"节日特质":"我们既要严谨可重复的科学,也强调‘激发新想法与建立联结'的过程"。尽管形式狂野,会议仍具实质内容:来自以色列、英国、美国、捷克等国的200余名研究者分享了关于扁虫、癌症生物学、脑类器官等前沿研究成果。
亚奈与德国细胞生物学家马丁·勒彻尔主持的"你最糟糕的想法是什么"工作坊,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配对,讨论"可能是愚蠢的也可能是绝妙的概念"。亚奈高呼:"说不定能产生一两篇《自然》论文啊!现场可有《自然》编辑?"(这个“编辑”就是本文作者,我是自由撰稿人,这次《自然》杂志社派我来报道这次会议,其实我并没有代表编辑部接受或拒绝稿件的权限。)
科学梦境与非常规碰撞
亚奈解释道,会议名称中的"夜间科学"术语源自已故的生物学家弗朗索瓦·雅各布——这位196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因发现基因开关机制而闻名。雅各布曾言:"既有已发表的科学,也有美梦或噩梦里浮现的科学"
"若我们一起做白日梦会发生什么?"亚奈设问,"只需将完全不同主题的报告并置,或许就能使您产生新思路?"
非常规实验场
会议吸引了115名研究者自由选择演讲主题。
奥地利科技学院理论生物学家柴坦尼亚·钦塔卢里坦言,他之所以参会,就因为此会"不合常规"。他在会上介绍的是,培养皿中的神经元群在人工脑脊液和氧气维持下,为何会通过发出电脉冲的方式不断进行"交谈"。"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什么好聊的,那它们到底在干嘛?这相当费解"。
捷克马萨里克大学结构生物学家萨拉·博洛尼亚则运用核磁共振研究蛋白质动态,描述其"协同共舞"机制。她认为,伍德斯托克会议"能让科学家们展现个性——我们每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与风格各异的研究者相遇"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孕育导致未来项目的灵感"。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物理学家约格什·萨拉瓦南专注于癌细胞物理特性研究。他表示在此获得了对其他众多实验室的“难以置信的迅速了解",盛赞这是"思想交汇的绝佳平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0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