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全球近十年科研文献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医药研究已突破传统学科边界
(科技日报 2025-8-19)
◎实习记者 曾 敏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与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2014年至2023年间全球中医药科研文献的计量分析,梳理了中医药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的变迁轨迹。
过去十年间,中医药研究发展趋势如何?其重点研究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中医药路在何方?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研究数量质量双升
报告显示,从2014年至2023年,中医药研究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0.6%,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相比于同期3.5%的全球医学领域研究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这一增速尤为可观。
数据背后,是中医药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康复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中方代表团团长吕爱平说:“加上当前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研究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大力支持,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在中医药领域寻找解决当前医学瓶颈的途径。”
报告显示,2014年至2023年,共有18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中医药研究,累计发表文献超过20万篇。在有中医药科研产出贡献的国家或地区中,中国大陆占据主导地位,共发表相关文献152424篇;美国位列第二,共发表文献21328篇。同时,过去五年内,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发表数量与学术影响方面均有所提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进步尤为显著。
除了数量突破,中医药研究在质量上也有显著提升。报告指出,各地区的国际参与度正在提升,中医药研究的整体质量持续改善,呈现出良好的国际化态势。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也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在此背景下,中医药研究正逐步发展为一项全球性的科学事业,整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此外,中医药研究也展现出较强的社会影响力。报告显示,中医药领域有11.1%的研究成果曾被社交媒体提及。对此,爱思唯尔科研分析服务部中国区主管周鹰鹰表示:“我们的数据统计范围仅限于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未包含中国本土社交媒体。尽管11.1%的提及率看似不高,但对比全球科研成果社交媒体平均提及率7.8%,中医药领域已展现出超越全球平均水平的传播效能。”
研究焦点不断更新
作为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中医药体系包含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模块,并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汲取现代医学发展成果,积极融合传统实践与现代科学方法。
过去十年间,国际国内对中医药的研究焦点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中医药领域排名首位的研究主题为“耳穴疗法、电针疗法、随机对照试验”;而2019年至2023年,对“草本制剂、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迅速增长,呈现出该领域从传统方法向跨学科方法的游走性转变。
在中医药及草本制剂的研究中,中草药的临床疗效长期受到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标准体系的发展,中医药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规范、完善质量控制技术、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等举措,逐步构建起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草药循证医学证据链。
网络药理学在这一背景下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吕爱平说:“网络药理学试图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中药复方中哪些成分的排列组合能够通过调节人体生物分子网络产生治疗效应。它强调人体内基因、蛋白等之间的网络关系,这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为揭示中药复方作用的本质提供了途径。”
中医药研究的持续创新及其与现代科学方法的融合,也为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从十年间引用中医药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来看,医学领域第一,引用占比为46.8%;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排名第二,引用占比达到32.5%;药理学、毒理学与制药学、化学、农业与生物科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领域也显示出与中医药不同程度的交叉互动。中医药已突破了传统学科边界,正在多元学科领域日益彰显着重要价值。
国际化前景广阔
吕爱平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接受,第二是认可,第三是应用。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随着中医药科研的深入与循证医学体系的日益完善,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也按下了“加速键”。
吕爱平指出,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排头兵”。过去十年间针灸疗法相关研究持续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相较于中草药等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因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中医药诊疗方式,有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纳入医疗保障体系。
然而,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医药的标准化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吕爱平指出,首要难题在于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支撑。当前亟待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药临床证据体系,通过严谨的、可重复的高水平临床研究,验证中药及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对特定病症的疗效,推动中医药相关干预措施融入全球临床实践指南。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全球健康需求的增长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赋能,中医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吕爱平强调,中西医虽理论路径不同,但长久以来共生共存,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这种共存关系本身就孕育着协同发展的潜力。以慢性病管理为例,将西医的精准诊断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相结合,不仅能在治疗层面实现优势互补,更可延伸至健康管理全周期,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同时,人工智能与数字健康的融合正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现舌诊、脉诊的客观化分析,结合可穿戴设备采集的连续生理数据,可构建起“望闻问切”的数字化延伸,提升了传统诊疗效率。此外,通过系统整合中医证候数据、西医临床数据及患者日常健康监测数据等多种信息,人们还可挖掘不同疾病状态之间的关联,从而发现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触及的治疗规律。
香港浸会大学校务研究及策划总监牟婧雯说,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须立足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发展。具体来说,内地(大陆)可依托大规模临床试验提供丰富数据,港澳台地区则可凭借国际化优势推动中药标准化、现代化与国际化。通过加强区域间的科研合作与资源共享,加速中医药知识体系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在临床验证与全球推广间的双向联动。
未来,随着中医药科研的不断深入和标准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医药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正如吕爱平所说:“过去十年的研究数据为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中医药全球化发展已积累起扎实的证据基础,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对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信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2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