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一部《红楼梦》,一卷“南京方言辞典”

已有 713 次阅读 2025-8-20 17:42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一部《红楼梦》,一卷“南京方言辞典”

 文章来源: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http://dfz.nanjing.gov.cn/gzdt/202408/t20240822_4746592.html

发布时间:2024-08-22  

 

一部《红楼梦》,一卷“南京方言辞典”

 

江宁区志办 王勘

 

  《红楼梦》号称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巨制”,从《红楼梦》问世到现在的数百年间,随着人们对《红楼梦》研究与认识的加深,《红楼梦》这部奇书上的标签也越来越多:“建筑百科全书”“美食宝典”“明清服饰史话”等等。在我看来,《红楼梦》的身上,还可以再加一个标签——“南京方言辞典”。

 

一、溯源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在南京,长在南京,在南京生活了十四年后跟随家人迁居北京。曹雪芹在南京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南京的山川景致、市井生活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曹雪芹的脑海里,并且体现在了《红楼梦》中。据不完全统计,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曹雪芹所著)里,就出现了南京方言1200多处。其中一些方言,现在的南京人已经不说了。可以说,《红楼梦》堪称“南京方言大辞典”,是南京方言的活化石。

 

二、宝玉、黛玉也说“土话”

 

  与以往的小说不同,《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封建时代贵族人家的生活,但语言风格却非常市井,非常有生活情趣,即使雅致脱俗如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神仙一品”人物,也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清代的南京土话,其中有一些“土话”甚至从清代流传至今,仍然被人使用着。

  比如《红楼梦》第十八回里,林黛玉被贾宝玉“骚扰”,不胜其烦,随口就说了一句:“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安生”就是一句南京人到现在都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土话,南京有一句老话叫“眼睛一睁,不得安生”,说的是那些很淘气的小孩,一睁眼就会动个不停,让人厌烦。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贾宝玉跟晴雯吵架,被晴雯挤兑得不行,一向温文尔雅如贾宝玉,都爆出了一句南京土话:“你们气不忿,我明儿偏抬举他。”“气不忿”就是气得不行的意思,这也是一句现在仍然常用的南京方言。

 

三、贾母、凤姐的“南京腔”

  贾宝玉、林黛玉尚且如此,《红楼梦》中一些原本性格就比较直爽、泼辣,喜欢插科打诨、开玩笑的主角,就更是经常把南京方言挂在嘴边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就是贾母和王熙凤。《红楼梦》里,贾母是最喜欢开凤姐玩笑的,在第三回,林黛玉刚到荣国府的时候,贾母给林黛玉介绍王熙凤,就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里,贾母十分坦诚地告诉林黛玉,自己称王熙凤为“辣子”就是南省方言,“辣子”是南京地区对于胡搅蛮缠、心狠手辣的人的称呼,一直到民国时期南京人都在使用这个称呼。比如,章太炎先生的《新方言》卷三《释言》记载:“江宁人谓人性戾者辣子。”王瀣批注曰:“今南京犹有此称,言无赖也。”第四十四回,王熙凤过生日,回去换衣服的时候撞到贾琏偷腥,夫妇二人扭打起来,贾琏提着剑追着王熙凤到了贾母跟前,被贾母狠狠训了一顿,贾母大概是气急了,说出了一段经典的南京方言:“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地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在南京方言中,喝酒有时候被称为“灌黄汤”,睡觉也常说成“挺尸”。

   由于王熙凤与金陵的关系,相比贾府的大多数人而言要更近一些,她从小在金陵长大,因此平时说话里的“南京腔”也要重一些。《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贾芸来荣国府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嫌弃贾芸说:“你们要拣远路儿走么,早告诉我一声儿。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多大点子事”是一句到现在很多南京人都时常说的“俗语”,大意就是,这件事不难办,别放在心上。第二十七回,小红告诉王熙凤自己的名字叫林红玉,王熙凤对“玉”这个字很不耐烦,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这里的“讨人嫌的很”,也是一句现在很多南京人都时常说的俗语,“的很”是一个非常具有南京方言风格的表达强烈情绪的副词。

 

四、现今使用的高频方言词汇

  在《红楼梦》里,还有许多今天我们能时常听南京人说到的高频方言词汇。比如“韶”,南京话读作sáo,意思是叨叨个不停。第二十四回:“贾芸听他(卜世仁)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再如:“老砍头的”,对老年男性的一种戏谑或嘲讽的叫法。第五十三回贾珍骂乌进孝:“这个老砍头的今儿才来!”再比如:“希”,特别、非常的意思。第五十回:“已预备下希嫩的野鸡,请用晚饭去。”

 

五、差点消失的老南京方言

  在《红楼梦》中,还出现了一些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说的“老南京方言”里的词汇,如果不是收录在《红楼梦》里的话,这些词汇可能已经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林之孝家的夸秦显家的说:“高高儿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净爽利的。”“孤拐”一词,在绝大多数地方的方言里的意思是“人的脚踝骨”,东三省、北京、山东、山西,甚至江苏、四川等地都有这样的表述。但在《红楼梦》里,孤拐指的是人的颧骨。把人的颧骨称为“孤拐”是老南京话的表述方式,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这个表述方式了。同一回里,林之孝家的在大观园里抓到了柳五儿,一些平时嫉恨柳五儿母女的丫鬟,就撺掇林之孝家的说:“这两日他往这里头跑的不像,鬼鬼唧唧的,不知干些什么事。”“鬼鬼唧唧”在南京话里是“偷偷摸摸,不做好事”的意思,这也是老南京方言里的词汇,现在几乎没有人这样说了。此外,像“马子盖”“小杌子”这样收存在《红楼梦》里的“土话词汇”,现在也几乎无人使用了。

  在南京方言中,有许多入声字,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白话文里已经几乎没有入声字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含有入声字的方言时,创造性地用读音相似的字来取代入声字,将这些入声字方言记录了下来。比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袭人“你一天不挨他两句硬话村你,你再过不去”。这个“村”字,不同的《红楼梦》版本里有不同的记载:庚辰本作“蠢”,旁改为“撞”;己卯本作“蠢”;列藏本也作“蠢”,旁改为“吃”;唯独甲辰本和程甲本作“村”。在南京方言中,把言辞激烈,拿话呛人、堵人叫作“cen”(去声)。《红楼梦》中便是借用“村”来表述“cen”的意思。

 

正是由于《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记录和传播,才使得包括清代南京方言在内的许多古代方言能够流传至今,不至于淹没在滚滚不休的历史洪流之中。

 (文章选自《红楼梦与江宁》)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98474.html

上一篇:英诗汉译:意图
下一篇:博文细分类:可持续发展2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3 杨正瓴 郑永军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3 0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