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roa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road

博文

开根号×100+赋分制→大学考试难度如何评价? 精选

已有 5641 次阅读 2025-8-22 18:13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相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开根号×100+赋分制大学考试难度如何评价?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2020年前后,听闻某高校的一桩趣事。当时该校某门课程的试卷难度颇高,为了让学生成绩更合理,学校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算法:给所有同学的成绩开根号再乘以100。举例来说,若某学生卷面成绩36分,经过运算,根号36×100 =60分,刚好及格如果卷面100分,根号100×100 =100分,保持不变。这一做法可谓皆大欢喜,看似科学、合理又极具创造性。

然而,后来一位1941年出生老师,讲述了他们在1960年代初的类似故事。原来,开根号乘100的算法并非新鲜事物,其存在时间长达一甲子。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下新高考改革中的赋分制度。回溯1994年,笔者在陕西参加高考,陕西实施标准分的第一年。当时,每科最高分和最低分都被限定在100-900分区间内,总分同样如此,这本质上也是一种赋分制,它是对考生成绩从高到低的重新排序,更多展现的是成绩区间,而非绝对分值。在当下的新高考模式中,如 “3 + 3” 里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就采用了赋分制

微信图片_2025-08-22_175453_236.jpg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在于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拔高,因此考试难度往往较高,注重对考生知识深度与广度的考查。而合格性考试则不同,它是一种标准性考试,旨在检验人才是否达到合格标准,如同专业认证对合格人才的界定,其评判标准由相关机构或学校自行制定,只要满足自身设定的尺子,就可认定为合格。于是,在全国性的教育研讨会议中,常出现这样的讨论话题:究竟什么样的考试标准才是合理的标准?标准又该如何界定?具体而言,试卷难度达到何种程度才算合适?

在大学教育中,考试的定位与难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大学考试应侧重于简单题型的合格评估。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使得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路径。让那些对读书、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通过自主走进图书馆、实验室,开展深度学习与科学研究,从而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比如本科毕业时发表数篇论文;而对于那些学术书本兴趣不足的学生,合格后让他们走向社会,在社会经营、技术实践、组织管理等领域施展才华,或许他们能成为大国工匠或行业精英。这一理念契合了孔子所倡导的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大家回想下自己大学的班级,是否有些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同学特别适应社会,转行跨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有些人成绩好,但进入社会默默无闻!

与之相对的观点认为,大学考试应是高淘汰的选拔评估。通过具有一定难度的笔试,筛选出真正优秀的学生,同时淘汰那些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早年的大学淘汰率都比较高,这个可以从一些资深院士的自传中了解。某些课程存在被称为 四大名捕的老师,他们以严格要求著称,对于学生不及格的情况绝不姑息。可能,这并非老师刻意为难学生,而是他们认为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在过去,大学的通过率普遍较低,充分体现了考试的严格性。以地球他端的一些大学为例,其课程难度大,淘汰率高,但学生转校、转专业相对便捷,且高考成绩在一定年限内有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这广泛适应于我们么?值得探索与研究

微信图片_2025-08-22_175440_787 ziyuan(1).jpg

高中阶段的考试模式相对清晰,知识点明确,学生围绕知识点反复刷题、演练不同题型,能够较好地掌握考试内容。然而,大学教育强调自主性与创新性,课程内容广泛且深入,很难像高中那样做到知识点的反复练习。那么,大学是否有必要效仿高中的考试模式呢?若某次大学考试题目难度过高,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是否意味着这届学生运气不佳,要承受考试难度带来的不良后果呢?

从专业认证的角度出发,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其大学考试应是合格考试,不是选拔考试。但关键问题在于,合格的标准如何确定?合格试题的难度又该如何把握?这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入讨论、甚至激烈辩论,或许未来还需要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标准让试题难度和学生水平自洽,和教学水平自洽,不因人而异,在课程考试层面实现可衡量的标准化合格考查

微信图片_2025-08-22_175421_096-shs(3).jpg

        注 图1 自制插画相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429-1498734.html

上一篇:大学教师个人是否需要制定五年规划?
收藏 IP: 223.66.190.*| 热度|

9 王涛 郑永军 夏炎 宁利中 崔锦华 周忠浩 陆仲绩 李剑超 guest9291902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5 0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