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愿意交流的老师交流,并不必为没有获得“不交流者”的回复而伤心。
聊一聊学术人的开放性、包容性问题吧。
我在北大访学的时候,我发现北大老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当我提出加微信时,不会遭到拒绝。或者,不会当面加了微信,事后不会不予通过。北大的这些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印象,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然而,来北大讲学的、做讲座的老师,就不一定会留下联系方式了。这是我们明显的感受。
我把这种发现跟一个博后分享时,她说北大的老师都会加的。可能,我们有访学的身份,还是对我们百般照顾吧。不知道其他同学在外,会不会碰到被拒绝的问题。但北大老师总体上,都非常的nice。
接着这个话题,我谈一谈我现在在西安参会,想通过微信找两位西安某高校的老师,但被拒绝的心情。真的是太沮丧了。甚至会去寻找这里面是什么原因?是不是我的问题。后面联想那所学校的其他几个老师,也就释然了。毕竟,这所学校也有3位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很乐于帮助我的老师,不能以偏概全。可能还是我联系的方式不对吧。不回复很正常,“你谁啊?凭啥我要回复你的信息?我们很熟吗?”一键三连,我发起了直击灵魂的自问自答。不能因为一两个人不回复你的信息,就把这所学校的老师都贴一样的标签。也有可能是,对方太忙了,暑假没时间看呢?这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得有一个判断标准,用什么好呢?
为了不自己给自己损耗,保持自己的主动性。我建议用“事不过三”的原则去面对这些被拒绝、无反馈。当然,这个是在不知道对方情况,无法判断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是面对面的沟通,这种委婉的拒绝,是比较确定的。如果自己还执意进行,那就是训练自己主动性的范畴了。还是可以争取的,这种争取也不能让别人觉得烦,那么事不过三的原则就很适用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我联系北邮的一位老师,在三次邮件沟通,他表示均在忙之后,我就没有再打扰了。在我离开北京的前两天,我收到了那位老师回复的邮件。我们约了一个时间,在得知我的大致方位后,他主动提出来我这边。我知道,他这是用这种麻烦自己的方式,对几次邮件联系不能确定见面时间表示抱歉。这让我很感动。我相信,这种老师是值得托付的,人品和他的工作,都是质量可靠的。
科学网里面的两个博客大牛,我也见了两个,分别是武夷山老师和张海霞老师。他们都热情好客,但是也是忙里偷闲,抽空见面。其实科学网博客还有很多很棒的老师,当然由于我时间有限,只面见了这两位老师。
知识分子公众号前不久办了一次活动,在活动中刚认识的编辑老师也非常不错,我们约好了会写一些有关博士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中国科学报的温才妃老师一直在微信也有互动,并早就邀请我去单位参观,可惜,我把这茬子事儿忘了。等我离开北京的时候,才想起来。在这里跟温老师说声抱歉,等我有机会返京再找机会拜访。
学生、博士生人微言轻,很多时候,我们发出的邮件,添加的微信,没有得到回复。但是,请不要放弃,因为你可能碰到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
和愿意交流的老师交流,并不必为未获得“不交流者”的回复而伤心。
这不是你能力不够,也不是你太差劲了。而是,你没有碰到合适的人。
想想,这是不是和谈恋爱、找对象很像呢?
我们不必为一时的“被拒绝”而伤心。
我们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一个开放的、真诚的心,宽广的胸怀,
去和愿意交流的老师进行链接。
这样才能喷发出思想的火花。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2023.9-2024.7),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2016.9-2020.7),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兼职心理咨询师(2020.7- ),中国农业大学兼职心理咨询师(2023.9-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22-396)、国家二级心理咨询(2010- )。研究兴趣集中在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如果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交流,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