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知道以结果论英雄是很残酷的,一般人对自己不会主动用这个评价方法。
所以,当身边的朋友问我访学有什么收获时,我很难回答。
我不知道对自己该不该用“以结果论英雄”这个标准。
如果这样,过程的意义、精彩,将被忽视。
所以这个学期离访学结束越近,身边朋友问我时,我越是支支吾吾的。请大家理解我的难处,我正在为该选用哪一套标准去评价我一年的劳动而感到犹豫不决。所以,我的回答总是迟疑、甚至离题。
这也是我迟迟没有返校,回到桂电报到的潜在原因。虽然也有另一个原因,而且是主要原因,我签了一年的租房合同。熬着,是等着这个日子到期。而潜在的原因,就是我还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结果为这个访学画上句号。对于学术人来说,仍然面临着论文和课题的内在审问,虽然强调破五维,但总感觉破五维是给功成名就的人破的。让他们少发文章,少占用版面,少做跟风研究,多钻研重大问题、回应国计民生。
所以对于我这个微不足道的学术民工,还是需要外界的认证的。
论文已经不可能了。因为从构思到发表,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重心自然落到其他,即课题这一端。
访学结束那天,我得到了一个荣誉证书,相当于是访问学者中比较优秀的吧。但学校的表述相当含蓄且中肯,“在访学期间学术成果突出,特发此证,以资鼓励”。我知道,这是我还够不上北大的标准。也不敢奢望。其中的原因自己知道了就好。但这个安慰奖,并没有安慰到我。
我还是迟疑着什么时候回去。
朋友们问我回没回,我又拿出合同一年还没到期为由,继续在北京赖着。
但一个人待着,又到暑假了,朋友圈都是旅游的。自己的心也被搅动了。没有之前那么安静,还能做点事情。我在想怎么让这段等待的时间更有意义。
于是我想办法把孩子接过来。阿尔法暑假了,我可以带着他在北京转悠转悠。
终于在七月中旬,把娃儿接过来了。
每天白天躲在房间,下午四五点出门骑车。骑到晚上八点回来。这半个月过得很快,也很充实。生活中,我们都会给自己很多个任务、目标,这样不同的目标任务、错开,能够让我们的手里有事做,就会觉得踏实。
有心理学家说过,人只要有工作和爱,就是幸福的。一个是别闲着找到一份工作让自己获得独立自主的可能,一个是通过爱别人让自己处于人群中不孤立自己走向孤独。看似两个互不干扰的事情,其实内在还是有实质性的冲突的。一个教人独立,一个教人放下独特性拥抱群体性、社会性,人终究是社会的动物。
就这样熬到了七月底八月初。随着合同租期结束的时间到来,离别时间的也到来了。我似乎接受了这个离别的时间点,并逐渐约上北京的师友,聚会也是告别。互说后会有期。
我也能隐约允许自己就这样空空两手回去了,甘心了。因为回去的时间快到了。
然而,2024.7.30 15:59老朋友老贺在微信中向我道喜,202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公示了。
这种感觉和国家强调的,要做从0到1的研究是一样的。对我个人而言,原来这就是从0到1的突破。
我们都知道这很不容易。看立项名单,那些熟悉人的名字一串一串的。如果有人能够建议,或者学科点评估的时候,不能只数论文和项目,要看整个学科团队中的特别是青年学者,是否能堪当大任,有重要成果。不能总把东西集中在少数人身上。这里就说远了。
但我很感谢单位能够同意我的申请,允许我有一年的时间,感受北大深厚的文化。
最后有一个东西那么一支撑,好像我前面说的就不是屁话了。
讲情怀也能让自己信服了。
过程也更精彩了。
我订了2024.8.1晚上出发去西安的票,先去参会,然后8.4晚上回桂林。
感谢北京师友的照顾,这一年学习,满载而归。
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想不想沾沾喜气?继续看下面的,
结尾我打个广告:因为我的课题需要跟在读博士生、导师接触,有感兴趣的老师或团队可以与我联系。按照课题的部署,我会做博士生线上互助团体、课题组科研心理支持服务两个工作(全部是实验性的,类似教育行动研究,边探索边改进边提升),我们之间是互惠的,我用我的专业性为大家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大家碰到的科研压力、如何消解科研压力就是我的研究对象。欢迎加入,欢迎推荐,联系邮箱见下。
要强势地认为这是一种资源、给自己或团队找一个御用咨询师。发邮件并不意味着你有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等到有问题了才去找人咨询。主动为自己建立、为课题组师生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抵御学术研究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面对读博过程中的未知风险,未雨绸缪,而不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这是我比较赞同的。
作者介绍:邝宏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2023.9-2024.7),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博士(2016.9-2020.7),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兼职心理咨询师(2020.7- ),中国农业大学兼职心理咨询师(2023.9-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注册号:X-22-396)、国家二级心理咨询(2010- )。研究兴趣集中在科研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心理学?),欢迎关注我的科学网博客。如果您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欢迎您发邮件至kuanghongda@163.com与我交流,倾听您的故事,与子偕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