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著名教育家王树国先生提出振聋发聩的三问,直指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不足。王树国三问是:“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这三人都是人中之杰,如果选择读博应该也会发展不错,但是却会错失创立公司、改变世界的重大机遇。在此,我尝试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了。如果梁文锋读博士,可能世界上会多一个梁教授,也许已经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获得了国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但不可能领导团队开发出DeepSeek。如果王兴兴读博,可能会多一个王博士,也许获得了多个发明专利,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获得了国内青年人才的称号,而不可能创立宇树科技;至于汪滔,应该是去国外读博士,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可能已经获得海外杰出青年人才的称号,在国内著名大学当上了教授,而不可能创立大疆公司。
所以说,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就有不同的结果。当然,这也暴露了我国博士教育的三大弊端。首先,学制太长,博士毕业就快30岁了,到了要考虑成家立业的年龄,以求稳为主,缺乏闯劲,以进体制内从事科研工作为主要目标 。其次,博士期间研究的内容太窄,曲高和寡,难以在企业找到对口的研发工作。最后,博士期间训练的技能不实用,多以发表高水平论文为主,写作能力是提高了不少,但是不太实用,而且论文发表节奏慢,难以从事快节奏的高科技研发工作。
相反,硕士毕业才24,25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好年纪。经过4到5年的摸爬滚打,毕业的硕士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而且也积累了一些财富,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试错找到了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在同班同学博士毕业的年龄,硕士已经开始考虑创业了。再经过5年左右努力,已经突破核心技术,创业有成了。这就是梁文锋等人的发展路径。他们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个人的天赋、努力和机遇都密切相关,是可以借鉴,却难以复制的成功。
总之,如何实现博士生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呢?我在此提出四个建议。首先,要缩短博士生学制,多搞本硕连读,或者本硕博贯通,争取25岁左右实现博士毕业。年轻的博士意气风发、敢于创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在他26岁提出的。其次,博士研究的课题不能太窄,除了少数特殊项目和纯理论研究项目,应主要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最好,博士研究的课题来自企业,由企业提出问题和提供经费。第三,要降低博士毕业论文数量的要求,以至少发表1篇高水平论文为毕业要求即可。最后,要鼓励博士在读博期间去创业,类似于停薪留职,可以搞停博创业。等创业成功,欢迎再回校继续读完博士。
年轻的杜甫意气风发,在登上泰山后,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绝句。年老的杜甫,在穷困潦倒时,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创新是年轻人的事业,年轻人是创新的主力。纸上得来终觉浅,论文太多难创新。希望能够改进博士生培养的体制机制,使得广大年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迸发,能够勇于创新且敢于创新,助力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1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