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卦爻辞: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详释:
1.革: 指皮革[1],作为实义名词,古今含义变化不大。
“鼎耳革”描绘的是鼎的双耳被皮革包裹的景象。此举或为防止搬运时烫伤,或为保护鼎耳本身,避免被穿过的“铉(勾杠)”磨损。如同前爻,“鼎耳革”亦为起兴,引出后文,并在逻辑上与后文存在潜在的关联——保护鼎耳如同保护自身。而接下来的“行塞,雉膏不食”和“方雨虧悔”很可能也指向自我保护,以避免祸患。
2.塞: 指道路受阻[2],原因未明,可能是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或连日雨水造成的泥泞。
3.雉膏: 即肥美的鸡肉。“雉”指野鸡,至于文王时期是否已有驯养的家鸡尚不可考。“膏”指肥肉,在古代普遍营养匮乏的时代,脂肪被视为珍贵的美味。“雉膏”并非普通的鸡肉,而是指那些肥腴可口的肉食。
“其行塞”描绘的是行路之人遭遇阻碍,可能是因雨水或其他意外事故而滞留在途中。“其”为代词,指代行路者。
“雉膏不食”则告诫不要食用肥美的鸡肉。
这两句话共同暗示:当行路艰难,同行之人可能面临食物短缺时,独自享用丰盛的食物会招致不满,甚至引发他人的贪婪之心。因此,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要太张扬、炫耀。也就是说,这两句话是对前文“鼎耳革”的例证。
4.方。 此字含义复杂,兼具象形、假借及引申义。至少有三种主要用法:一是名词,指木板、方形或船只[3][4],此义不适用于本句。二是名词,指方国。在商周时期,并没有后人所称的国家或朝代(或者说,那时没有后来的国家组织形式),“方”指的是各个诸侯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政治集团。三是副词或介词,表示才、始,正、适等。在上篇博文中,我们已经对“方”字进行了解析。
“方雨”一词使用第二和第三种解释都能说得通。但理解为“方国”证据强度更好。 “方”可以解释为介词,即“当...时候”、“在...时候”。这样“方雨虧悔,終吉”表示不要等到下雨,才开始担心和悔恨,平时就应该有所准备,最终才会变成好事。但是意思就没有第二种解释深刻。考虑到词语的演化规律,造字时,应该先实词(名词,动词),再形容词,副词,最后才是虚词。例如《周易·经》中普遍缺乏连词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名词的证据强度优于虚词,我觉得”方“指”方国“才是合理的,而且同《周易·经》中其它的”方“字都是指“方国”的意思,这里的含义应该保持一致。
5.虧悔。“虧”意即不满,有所缺。“悔”指心情不好。“虧悔”指物资不足,吃不饱,心情不好的样子。
“方雨虧悔”的意思指整个方国都在下雨。很明显这种雨不是普通的一场雨,而是长时间、大范围,能够造成灾害的强烈降水。面对这样的天灾,无法捕猎,也无法田间劳作,收割农作物。作为后果,一定是缺衣少食。
这里有一个问题,“方雨虧悔,終吉”说的是别的方国,还是周族自己呢?
如果“方雨虧悔”指的是别的方国缺衣少食,而你若不表现出同样的心情,别的方国会认为你比较富足,会起贪婪之心。这种解释说得过去,但是和后续的“終吉”不好匹配,逻辑上不连贯。
如果将“終吉”解释为对别的国家状态的认定,指别的方国缺衣少食,而你却认为最终是好事,恐怕说不过去,这样的想法也太阴险了吧!
如果我们将句子重新句读,读作“方雨,虧悔,終吉”,表示别的国家下雨(方雨),自己要显得“虧悔”,才能“終吉”。但这种句读方式说得过去,但稍微牵强,因为句读过多。
因此,“方雨虧悔”很可能指的就是周族自己。但是这样就又有了一个矛盾,从上下文来看,周族并没有“缺衣少食”啊!他们还能用“鼎”给上天祖先或商王进献物资呢。
那么“方雨虧悔,終吉”很有可能是承接“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为周族寻找的一个隐藏自身的借口。即表示:我们要宣传周族整个国家因为雨患,缺衣少食,这样最终是好事。
“方雨虧悔”其实是周族对外宣传的口号。通过这种解释,语义就连贯了。
上述解释完全是基于《周易·鼎》卦文本,使用诠释学方法分析的,那么这个结果是否过于武断呢?
其实,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上述分析结果的一点端倪。
《竹书纪年》称“(帝辛)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冬十二月,昆夷侵周。三十五年,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三十六年春正月,诸侯朝于周,遂伐昆夷。西伯使世子发营镐”。
“(帝辛)三十三年”是周文王执政末期,周族势力蒸蒸日上,连续征伐别的国家,如“密”、“耆”、“邘”、“崇”等国。结果在“三十五年”时,莫名其妙的来了一句“周大饥”,即周族出现非常大的饥荒。这怎么可能?周族哪里有出现饥荒的样子?“三十六年”,周族还能统帅诸侯,去讨伐“昆夷”,甚至还有余力派周武王姬发去营建“镐邑”呢!
所以说,“周大饥”很可能只是周文王的宣传口号,骗人的。一边去攻打别人,一边说我们的日子太惨了,不好过啊!
周文王实在是太阴险了,他不仅骗过了当时的诸侯,而且也骗了后世的史学家。从《竹书纪年》就可以看出来,后世学者还以为周族真的有饥荒呢!
《礼记·表记》载“子曰: (周人)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意思是孔子评价周族人的缺点:注重利益而善于巧辩,文过饰非,狡猾且善于骗人。现在看起来,孔子说得还真没错。周人喜欢骗人的特点,根子就在周文王这里呢!
注释:
[1].《说文解字》“(革)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之形。凡革之屬皆从革。古文革从三十。三十年爲一世,而道更也”。
[2].《说文解字》”(塞)隔也”。《说文解字注》”部隔下云塞也。是爲轉注。俗用爲窒字,而塞之義,之形俱廢矣。廣韵曰:邊塞也。明堂位,四塞世告至,注云:四塞謂夷服、鎭服、蕃服、在四方爲蔽塞者,按鄭注所謂天子守在四夷也。戰國策:齊有長城巨防,足以爲塞。吕氏春秋:天下有九塞。所謂守在四竟也。邶風、庸風傳曰:塞,瘞也。塞,充實也。皆謂塞爲㥶之叚借字也。从土。聲。大徐作从土从“。
[3]. 《说文解字》“(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说文解字注》”周南。不可方思。邶風:方之舟之。釋言及毛傳皆曰:方,泭也。今爾雅改方爲舫,非其義矣。倂船者,並兩船爲一。釋水曰:大夫方舟,謂倂兩船也。泭者,編木以爲渡,與倂船異事。何以毛公釋方,不曰倂船而曰泭也。曰倂船,編木其用略同,故俱得名方。方舟爲大夫之禮,詩所言不必大夫,則釋以泭可矣。若許說字,則見下从舟省而上有竝頭之象。故知倂船爲本義,編木爲引伸之義。又引伸之爲比方,子貢方人是也。秦風:西天之防。毛曰:防,比也。謂防卽方之假借也。又引伸之爲方圓,爲方正,爲方向。又假借爲旁。丄部曰:旁,溥也。凡今文尙書作旁者,古文尙書作方,爲大也。生民:實方實苞。毛曰:方,極畝也。極畝,大之意也。又假借爲甫。召南:維鳩方之。毛曰:方之,方有之也,方有之猶甫有之也。象兩舟省總頭形。兩當作㒳,下象兩舟倂爲一。上象兩船頭總於一處也。府良切。十部。通俗文。連舟曰舫。與許說字不同。葢方正字俗用舫“。《史記·酈食其傳》“方船而下”。【註】“謂船也”。
[4].《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方者中矩”。《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方”【註】“方,板也”。《禮·中庸》“布在方策”,【註】“方,板也”。
[5].《说文解字注》”(虧)气損也。引伸凡損皆曰虧。小雅㒳言不騫不,魯頌作不虧不。毛曰:騫,虧也”[徐曰]气闕,則其出舒遲,故字从亐。[廣韻]缺也。[史記·蔡澤傳]月滿則虧。[晉書·律歷志]月在外道,先交後會者,虧蝕西南角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