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亦喜亦忧

已有 1314 次阅读 2025-1-19 12:33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按:以下这篇文章是记者写的,但相当篇幅的内容是对我的采访,我就把它分类到“原创”博文了。

 

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亦喜亦忧

科学时报2003年8月5日

□本报记者 潘锋

 

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公布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若干指标,据统计,目前在中国出版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共有196 种(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112 种中国英文版学术类和技术类科技期刊已经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数据库收录。

高水平

英文是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的主要语言,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也是科技工作者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窗口,研究成果以英文科技期刊的形式登载,不仅避免了非专业人员进行翻译时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而且更有利于达到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国外同行交流的目的。由于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发行、读者群分布以及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的作用有其特殊性,目前国内使用的主要针对中文科技期刊的管理系统和评价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英文版期刊,因此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针对国内没有英文版科技期刊的数据库这一空白,建立了一个以评价英文科技期刊为目的的数据库。

统计显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 112 种期刊在2001 年共发表了科技论文 9260篇,平均每种期刊发表论文827篇:学科分布于25个领域,其中地学类、多学科类和数学类的期刊较多,所占比例分别超过了10%。

在英文版科技期刊刊载论文中,获得各种基金支持的论文,又称为“基金论文”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中文科技期刊。57%以上的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超过了50%,而只有不到32%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基金论文比超过50%。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英文版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吸收前沿科学和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

“国际论文”指国际合作完成的论文或海外作者在中国发表的论文,国际论文在期刊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期刊的国际化程度。统计表明,24%以上的英文版科技期刊的国际论文比超过 20%,有4种英文期刊的国际论文比超过50%,最多的达到72%。较高的国际论文比反映出中国英文版期刊不仅能将国内的优秀研究成果推向世界,而且同时也能将高水平的国际论文引进中国。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之所以保持了整体的水平较高,一方面是编辑英文版的科技期刊的人员素质较高,另一方面是英文版科技期刊发表的稿件质量较高,如基金论文和国际论文所占比例比较高,平均每篇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也比较多,这都是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优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文版期刊在进入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方面极具优势,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67种中国科技期刊中,有44种是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

 低覆盖

虽然目前在中国出版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共有196 种之多,但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仅有8种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超过100次。而相比之下.60%以上的中文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超过100次。70%的英文版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小于0.100,而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主要分布于0.100到0.500之间。这两个重要指标反映出,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目前的使用范围和影响还很小。

从对期刊主办地的统计来看,北京所办英文版期刊所占比例超过50%,上海江苏所办的英文期刊数量也较多,这与论文产出的地区分布是一致的。武夷山研究员认为,现有英文版期刊只分布在25个学科中,建筑类、能源科学类等都还没有英文版期刊;同时,英文版科技期刊的某些文献计量学指标偏低,说明这些期刊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当然,在评价英文版科技期刊时,不能与国内中文版期刊简单比较,也不能片面地使用被引指标等通用学术指标,而应注重对文章质量的评估,对期刊编辑国际化水平的评估。

武夷山研究员强调,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是必要的,国际著名检索系统 SCI 收录我国的科技期刊中65.67%是英文版期刊,这也说明了英文版科技期刊的重要性。虽然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在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有的还刚刚起步,但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其发展与进步,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作为一扇国际科技交流之窗正在徐徐打开。透过这扇窗户,世界将更加了解中国的科研实力与成就,中国科学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将会更顺畅地融入到国际科学交流合作之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69456.html

上一篇:嘘!寂静也是一种资源
下一篇:切脚语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8 王涛 刘进平 尤明庆 郑永军 杨正瓴 钟炳 王安良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