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论文,提出一种新的传播模型
武夷山
美国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网站2025年8月21日发表对一篇论文的报道。请DS翻译了这篇报道,我校译。
病毒式传播:数字时代中思想、信仰与创新的扩散方式
2025年8月21日
它可能始于一个笑话、一种信仰或一则谣言。起初,人们很容易对其嗤之以鼻。但随后它会发生转折,积累势头,并像野火般蔓延开来。为什么有些思想会逐渐消亡,而另一些却能席卷互联网?
《物理评论快报》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解释。该研究课题由佛蒙特大学和圣菲研究所的学者主持,构建了一个关于“自我强化级联”的数学模型——无论是信仰、笑话还是病毒,被传播的事物会在实时传播过程中不断演变,并随着扩散而增强自身影响力。
传统上,科学家用简单的分支模型解释思想或疾病的传播路径:一人感染疾病或听闻谣言后,将其传染或传递给另外两人,依此类推,形成树状传播结构,且传播内容保持不变。但本文介绍的新研究指出,传播物不仅会扩散,还会在传播中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会助推其进一步扩散。
“部分灵感源于森林火灾,”论文合著者、圣菲研究所教授西德·雷德纳表示,“火势在密林中会增强,在开阔地带则会减弱。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信息、笑话或疾病——它们的强度会因环境条件而变化。”
该模型在理论上十分简洁:每当一种思想传播时,其强度都有可能增强或减弱。若它弱化过度或无法找到共鸣的受众,便会消亡;但若稍有强化,哪怕一点点,它便能持续扩散,在多种条件下触发大规模级联效应。
这一简单机制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复杂结果。与传统模型需精细调整参数才能模拟现实的模型不同,自我强化级联模型自然生成了“厚尾分布”——这一统计特征常见于爆款社交媒体帖子和疫情爆发的情形。多数帖子或病例会迅速沉寂,而少数却会演变成无法预知的巨大热点或大规模疫情。
“这种差异性——为何某些事物能呈现病毒式传播而大多数不能——常被解释为世界始终处于某种临界状态,”该论文第一作者、圣菲研究所外聘教授、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洛朗·埃贝尔-杜弗雷斯纳指出,“但我们的模型表明,若传播内容的强度或质量在传播中发生动态变化,则无需假设特殊临界状态。差异性会自然涌现。”
该研究的启示意义远超理论范畴。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家、该文合著者之一朱尼珀·洛瓦托表示,该成果可帮助研究者更好理解信念形成、虚假信息和社会传染现象。
“这为我们探索故事和叙事如何在网络中演变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她说。洛瓦托与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佛蒙特复杂系统研究所所长彼得·多兹将于今年12月在圣菲研究所召开的研讨会上深入探讨此议题。
该项研究与洛瓦托和多兹共同主持的NSF EPSCoR(博主注:EPSCoR是Experimental Program to Stimulate Competitive Research的缩写,意思是“促进有竞争力的研究实验计划”,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从1980年起设立的、旨在帮助落后地区提高科研能力的资助计划,我1989年曾撰文介绍这个计划,见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43978.html)大型项目“让佛蒙特州抓住数据革命的契机:在线语料、知识与故事之研究(SOCKS)”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这一耗资2000万美元、为期五年的项目围绕故事做文章,认为故事对于人类理解、解释和预测世界以及在世界中巡航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数据科学尝试,旨在更好地理解并利用故事的力量。SOCKS项目旨在促进或深化对人们所在意的大规模时序现象(涵盖文化、政治、经济、语言学、公共卫生、冲突、气候变化和数据新闻等领域)的研究。
下一步,团队计划通过Bluesky等平台的真实世界数据来验证模型,这些平台能帮助研究者区分纯转发和修改后再转发的情形。该研究甚至可能回归其“火灾起源”,对火势蔓延分析做出新贡献。
“我期待回归森林火灾模型,”雷德纳兴奋地表示,“我们在本课题中的收获为解决火势蔓延问题——或许还有其他问题——提供了新工具。”
博主:本文简介的论文A spreading model for beliefs or products of varying intensity or quality可免费下载,见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5mph-sws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4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