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回忆孙学琛老师二三事 精选

已有 17447 次阅读 2024-7-20 06: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孙学琛老师二三事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我的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孙学琛老师于2024年7月16日仙逝,享年91岁。下面回忆孙老师的点滴生平行状。

 

一.入党很晚

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我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原名)国外情报研究部(俗称“国外部”)会议室门外的黑板上看到一则通知,说某月某日召开发展孙学琛同志入党的支部大会。根据孙老师的为人,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孙老师肯定是党员,没想到他是刚要被发展入党,我就自言自语地说:“啊!孙老师刚刚入党啊。”此时,国外部党支部委员牛东芝老师刚好从我身后走过,听到我的话,就忿忿不平地说:“老孙早就该入党了!”

孙老师1933年出生,他年轻时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被发展入党时大概率超过50岁了,被考验了几十年。

我不知道具体情况,但是像孙老师这样在50年代初就能上大学的,多半是家境相对较富裕,这样的家庭用过去的话说属于“剥削阶级家庭”。那时候,剥削阶级家庭的子女想入党是很难、很难的。所以,牛东芝老师认为按照孙老师的表现,“老孙早就该入党了”,但孙老师实际入党还是在粉碎四人帮多年之后。

 

二、“生活商”很高

“生活商”是我造的词,指的是处理生活细节的能力、周到程度、机巧程度、用心程度,等等。有的人智商、情商都高,但生活商不高。我的生活商较低,孙老师的生活商很高。

80年代,我们办公室里配备了铁网纸篓。对于我,发给我的纸篓是什么样,我就怎么用。有时将一样废弃的小东西扔进纸篓,它会从网眼里蹦到外面来。我观察到,孙老师在纸篓内壁垫上一层旧报纸,这样扔进去什么东西都不会蹦出来了。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我若不是看到别人这么做,永远想不到在纸篓里垫一张报纸。

现在,有些图书带着可作为书签用的丝带,是个很方便、很巧妙的设计。80年代时,尚未出现书签丝带的设计。对于我,书签是具备书签用途的唯一选择。可是,在翻阅厚厚的词典时,已经翻到左边的那一大摞书页是不愿意老老实实呆在那里的,得用左手按住。左手一挪开,左边的书页就可能会自动弹回去。如果看书时就将书签放在右侧正在看的书页上,书签阻挡视线,影响阅读。我注意到,孙老师的解决方案是,用一个大大的金属夹子夹在左侧的书页上,夹住很多页。大金属夹子较重,那一摞书页就不容易自己弹回去了。即使弹回去,夹子在,就易于重新找到刚才读的那一页。对于孙老师,金属夹子可以成为书签;对于我,除了书签,想不到别的东西也可以成为书签。

还有一次,我去孙老师办公室找他,他爱人正在给他打电话,说什么东西找不到了。孙老师在电话上答复说,在哪个房间的哪个柜子的哪个抽屉里。男同志的心比女同志还细,我非常吃惊。

 

三、做人很正

我2008年曾经发过一篇博文­“答辩——‘礼物’——传统,下面择要重发此篇博文,通过这个小故事看孙老师的“做人很正”。

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给我印象最深的事,与学术完全无关。那时,我所的研究生教育由人事教育处负责。在答辩会的前几天,我问处长:我们是否需要准备一些茶叶给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泡茶呢?他回答说:“当然需要,我们处里可没有茶叶啊,你自己准备”。我那时不喝茶,就在答辩前一天特意买了一点茶叶。我想,如果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有抽烟的怎么办呢?就买了一包烟(请注意:是一包烟,不是一条烟)。我自己不抽烟。

答辩会那天,我到得很早,孙老师也到得很早。我就将那包烟交给孙老师(他当时是吸烟的),说请答辩委员会的老师用。孙老师平时是和颜悦色的,一看到烟,登时就皱起了眉头,很不客气地问我:“你这是什么意思?抽了你的烟,那我们一会儿对你论文有意见还怎么提啊?”我嗫嗫嚅嚅地解释说,是教育人事处长说让我们自己准备茶叶的,我买茶叶时就顺便买了烟,没有别的意思。孙老师就把烟接过去,没有再说话。

我的答辩顺利通过。我的茶叶派上了用场,给大家泡了茶。但是孙老师没有拆那包烟。答辩结束后,他又把未拆封的烟还给我,仍然没再说别的话。

大家看看:我们的老前辈就是这么做人的,他将一包烟都看作准礼品(而且不是送给他的,是给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因此高度警惕。

 90年代中间,我也成为研究生导师。此时的社会风气比我读研究生时差多了。学生给老师送礼的情况也逐渐多起来了。我相信,并非送礼者都别有用心,很多学生只是表示善意与感激。可是,一旦形成这样的风气,来自农村的没有经济实力的孩子怎么办?送吧,阮囊羞涩;不送吧,眼看着别人都送,他们心理上会有压力的。于是我给自己定了规则:一律不收任何礼物,即使礼物很轻。有的学生听说我从不收礼,又真心想送,就在没有事先与我打招呼的情况下,晚上来我家敲家门(我住在单位的附近,我们楼与研究生宿舍在同一小区内)。我断定来者带着礼物,就愣是不开门,说:“有事明天到我办公室谈吧,不是我不愿意理你,是怕你手上提的东西。”有些学生觉得我拒收礼物拒得太过分,太死板,太无情,很不高兴,我就给他们讲“一包烟”的故事。我说,“你们得记住我是谁带出来的学生,孙老师不收我给答辩委员会专家们准备的一包烟,我能收你们给我准备的礼物吗?”面对带着礼物的学生,实在推搡得不好办了,我就让一步说:你们实在有心送礼,等你们毕业后挣钱了再说,现在你们处于学习阶段,还没有挣钱,我是绝对不收的。于是,也有少数学生记住我的这句话,毕业工作后又来送礼的,此时我只好收下,但总对他们说:只要你们事业有成,我就比什么都高兴,比收什么礼物都好!可以说,尽量不收礼,从孙老师到我,形成了一个好的小传统。

孙老师的学问是很好的。本所第一批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孙学琛,一位是钱起霖。这两位入选,所里任何人都心服口服。但是,孙老师影响我最深的,并不是其学术造诣,而是对这一包烟的处理。

 

 以上博文发出后,收到24条评论。李小文博主/院士是第二个评论者,他写道:

 我相信,并非送礼者都别有用心,很多学生只是表示善意与感激。可是,一旦形成这样的风气,来自农村的没有经济实力的孩子怎么办?     是这个道理。”

 

孙老师安息吧,学生永远怀念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43028.html

上一篇:美国公司应付竞争所采取的措施(1988)
下一篇:美国政府对提高竞争力所采取的措施(1988)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41 杨卫东 刁承泰 郑永军 宁利中 刘进平 崔锦华 王涛 何青 许培扬 周忠浩 张晓良 朱晓刚 晏成和 李毅伟 郭战胜 王启云 李建国 陈昌春 朱林 张学文 杨正瓴 王汉森 曾荣昌 尤明庆 夏向阳 汪运山 王安良 黄永义 王从彦 乔中东 钟炳 杨顺楷 冯圣中 高宏 姚小鸥 孙颉 张忆文 陆仲绩 李学宽 马鸣 邝宏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