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寒假,很是“忙碌”。有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有整理办公室,有出去玩,有去外地看父母(过年),有送小孩去补习,有看书报、写博客,也有买书、拆快递。
今天(周一),我们学校教师上班了。今天我很忙,有审稿,有找研究生讨论,有同事找我讨论,还有一些别的文书处理工作,白天并没有写博客。以下博文,主体是昨天(周日)和前天(周六)写的。
(一)
前天(周六)的早上,我开着车,到江湾校区新食堂吃饭。下了车,我拿着一个布袋,里面装了一本书。在食堂一楼匆匆吃了早饭,坐电梯到食堂二楼。食堂二楼还没有开放用餐(周一才开放);但周六的时候,二楼已经亮了灯,有一些工人在做一些准备工作。
我在二楼的角落,找一个位子坐下看书。刚坐下,发现没有带荧光笔,也没有带普通的笔,这让我感到“不顺”。想了一想,我有两个选择:第一,走回车子,在车上拿荧光笔,再返回食堂二楼。第二,离开食堂,开车去办公室看书。我想了想,还是回到了车子拿了荧光笔,在到食堂二楼看书。看什么书呢?网上19.8元买的《人生教科书》(关明华著)。
这本书纸张还不错,有一定厚度,2016年出版至今几年了,纸张还是白色的。50万4千字,原价88元,网上最低价仅为19.8元。作者是一所学校的教师。这本书告诉我们所谓的“人生管理科学”。几个篇章(每个篇章含几章)包括:观念与命运;健康与寿命;学习与成长;信仰与道德;婚恋与家庭;修养与做人;规律与做事;创新与创业;规划与奋斗;成功与幸福。这些单词看起来有些宏大和“常见”(routine)。抱着“我倒是想看看这里头有什么”的心态,我网购了这本19.8元的书。
这本书并不是思想教育,也不是什么科学(科学是要做实验的)。这本书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有很多文化、历史、哲学、心理方面的东西,也有作者自己的体会。
这本书是不是值得阅读呢?我觉得,差不多可以用“一般”两个字来形容吧。有的东西是老生常谈了,有些东西不见得有新意。有些东西在具体的场景下,可以给读者一些启发,比如有的篇目讲矛盾或者问题。当然,我也会想: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什么别人不写这样的书?并且,很多人不需要看这样的书,也生存着。
掩卷细思考,这本书是本怎样的书?这是心灵鸡汤吗?不是。这是文集吗?不是。是博文集那?不是。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框架的、全面系统的书。作者要写出这本50万4千字的书,必然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从图书的创新性来说,写这样的书似乎没有难度。但从工作量来说,难度有很大。至少,我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写这样的书。或者说,如果出版社编辑给我这个选题,我是没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写的,我觉得对我来说写这样书的性价比比较低。如果我非得写的话,会写一本随感文集,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这本书。
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看?其实,我觉得这未必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好的书往往是作家写的散文、小说,是“绝对原创”的。而这本书,说形象也不特别形象,说抽象也不特别抽象。它最多是一本人生方面的经验之谈吧。读者(比如我)有碎片化的时间时,可以跳着阅读书中的片段内容。有些篇目有一定的启发。
(二)
前天(周六)下午第N遍翻看了我写的《读研有方》一书。
前天(周六)晚上,看徐宏丽、李鲆《如何出版一本书》。这是一本小册子,市面上还有别人写的同名的书。两位作者并非国营出版社的编辑,而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领导,通俗地说就是图书中介或者经纪人。
这本书以问答的形式陈列文章,每个问答占据大约两页篇幅。问题包括“出一本书要花多少钱?”“排版字数和纯字数有什么区别?”“怎样写书评?”等等。这本书比较“短平快”,一共就10万8千字。
这本书一开始就回答“为什么说书是你最好的名片?”里面提到“我有个作者,出去拜访客户时,总是随身带着自己的书。他从来不给客户名片,而是把书当成名片送给客户。他说,书名的容量太少了,很难传达出有效信息。但一本书的容量,少说也有几万字,可以让客户更好地了解你。”
我看到这儿,笑了。记得以前去看我读硕士期间的导师,她把她当时新出的一本书送给我。最近,我的《读研有方》出版后,我也买了一些,已经送给一些同事,也准备在将来去参加研究生教育座谈会时,带几本过去,发给一些熟人。以后去外地招生,我也可以带《读研有方》,送给感兴趣的人。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写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作者写道:“不同人的写作速度完全不一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一本10万字的图书,用两三个月写完,是不太难的任务。”我看到这儿,用荧光笔做个记号。我不知道这儿“10万字”指的是排版字数,还是纯字数。所谓排版字数,就是按照印张计算出来的字数。而纯字数,就是WORD统计出来的字数。几这本书的作者说,“排版字数通常会比纯字数多出20%-40%”。上述信息让我对写书的进度有个大致的概念,想想也差不多——一本纯字数20万字的书,类似于《读研有方》这样的,大约要4-6个月写出。
这本书还有一个附录“编辑最希望作者知道的12件事”,里面有很多的编辑对图书作者的吐槽。比如,有的图书作者在投稿时,对编辑说这本书出版后卖出一两百万本没有问题;编辑听闻此言,觉得仿佛是天方夜谭。这个例子很形象。我想起,小红书上有一些“鉴定古币”的视频,有些手握古币或者古董的人找鉴定古币或者古董的up主鉴宝,也是说他们的宝贝价值几百万元。当然,可能有的科研人员做课题做到一半,号称自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能够在Nature发表一篇论文。
有的编辑还吐槽说:有的作者跟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编辑也费了好大的劲,把书稿做好了,也完成了三审三校,准备下厂印刷了。这时候,编辑发现同样书名的书被别的出版社出版了。通过熟人得知,这位作者是“一稿多投”。
还有的作者待价而沽。她会把A出版社的合同给B出版社看,逼迫B出版社出更高的价;再把B出版社的合同给C出版社看,C出版社只好加价;之后,她把C出版社的合同给A出版社看……
同样糟心的是遇到不守时的极品作者。这样的作者交不出稿子,就给出各种理由:家人生病了、自己生病了、跟人撞车了、在打官司……最后,还是给出理由说:已经写完了,但是电脑坏掉了,稿子全没了,要从头开始写。
还有的作者指手画脚,指导编辑“封面该怎么做,文案要怎么写,要做什么样的开本、版式,定价多少,怎样做营销”。
这本书使我增加了一些对图书出版的知识。
(三)
寒假里,用手机APP看网上书店的推送。通过看封面和介绍,总能买到一些看似感兴趣的书。买回来读读。
昨天(周日)上午,我坐在江湾校区新食堂二楼,看了王握文《新闻之外》。这本书在2023年6月,由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担任《解放军报》驻国防科大记者站的站长,长期写军事科技新闻(以采访国防科大的新闻为主)。这本书并不是新闻学教材,也不是作者的新闻作品集,而是作者的文集。这种文集,不是孤芳自赏的散文文集或者工作报告集,而是包含了一些经验介绍的文章,包括在刊物上刊登过的,以及自己的发言稿、讲座稿。虽然内容有些“小众”,但有一定的特色或者说角度是通常的新闻学教材里没有的。很多篇目是经验的总结,彼此之间并没有机械重复。偶尔,不同的篇目在话题上有所重复,但我读了感觉这没有多大问题,反而能增加读者对这个话题的理解。作者在这本书中还编入了自己写过的书的序言或者后记,也介绍了自己从事新闻写作的经历。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读了以后有一些收获。由于每篇文章的篇幅并非特别长,这本书也可以在闲暇时跳着读、一篇一篇地抽出来读。
翻阅这本书之后,我想到:科技报刊的记者、编辑也可以写写文章,出一本合集。
昨天(周日)下午,开始看南方周末编著的《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这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书。他们办了系列网课。记得我买到第一本由他们的网课讲稿编成的书后,我发微信问编者:什么时候出第二本?她回答说以后可能不出了。后来,我陆陆续续地看到他们出品的网课讲稿书,如获至宝。系列书的内容包括时评写作课、非虚构写作课1、非虚构写作课2、非虚构作品阅读课、虚构写作课、青少年写作课、散文写作课等。这本《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内容很好,里面的作者是徐则臣、任晓雯、田耳、石一枫、弋舟、张楚。内容都是作者(兼讲课者)自己总结归纳的,原汁原味的。里面有提到国内外作家的小说作品,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是,我特别欣赏这样原汁原味的书,认为这是作家留给读者的宝贵的财富。这样的书有别于大学里的文学课或者小说写作、阅读教材。没有特别多的理论,但提供了一线作家的经验之谈。
每天晚上,我都会坐在沙发上,静静地读书看报。也期望着,有更多内容和你分享。
读书,让我们理解人生。读书,增长我们的知识。读书,也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觉。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文章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寒假期间以及开学第一天的忙碌生活,并详细分享了他在几个不同时间段阅读的几本书籍的体会和感受。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寒假生活的概述:
作者提到了寒假期间的多种活动,包括工作、整理办公室、出去玩、看父母、送小孩去补习、看书报、写博客等。
提到了开学第一天的忙碌,包括审稿、与研究生讨论、与同事讨论等。
阅读《人生教科书》的体会:
作者在周六早上到学校食堂二楼看书,因为没有带笔而返回车中取,随后阅读了《人生教科书》。
对书籍的内容、纸张质量、价格进行了评价,认为这是一本包含文化、历史、哲学、心理方面内容的书,但创新性一般,更多是经验之谈。
阅读《读研有方》和《如何出版一本书》的体会:
作者在周六下午和晚上分别阅读了自己写的《读研有方》和徐宏丽、李鲆的《如何出版一本书》。
对《如何出版一本书》中的内容,如书籍作为名片的概念、写书所需时间、编辑对作者的吐槽等进行了分享和评价。
阅读《新闻之外》和《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的体会:
作者在周日上午和下午分别阅读了王握文的《新闻之外》和南方周末编著的《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
对两本书的内容、特色、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评价,认为它们都是值得一读的书籍。
总结:
作者表达了每天晚上读书看报的习惯,并期望有更多内容可以分享。
强调了读书对于理解人生、增长知识、获得愉悦感的重要性。
标题建议
“寒假阅读札记:书海漫游的点滴体会”
这个标题既体现了文章是在寒假期间阅读书籍的记录,又表达了作者在书海中漫游的愉悦感受,以及通过阅读所获得的点滴体会和收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