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下午,我兴致勃勃地翻看(回顾、欣赏)我写的《读研有方》一书。我不是从头到尾看,而是先看后面的章节,再看前面的章节,倒过来看。
(一)
在第四章“撰写学术论文”,我看到了投稿的那些事。里面提到“导师有时候还会收到学术期刊编辑或者客座编辑的邀请,为他们筹备的专刊、特刊供稿。”这使我想起很多封电子邮件、很多个画面、很多个故事。
我的电子邮箱经常会收到“约稿函”,我的妻子也说她经常收到。但问题是,收到什么?有的约稿是有些办会的机构组织学术会议,请研究者们投稿,他们收取会费。有的约稿是学术期刊刚开张时没有“生意”,编辑“广而告之”,并非诚挚地请你写稿。
排除上述两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也没有接受邀请。情形和原因有很多。
其一,有的开放获取杂志编辑或者客座编辑发来邮件约稿,但是需要作者缴纳高额的发表费(至少一万多元)。我想,如果论文能在更加正规的学术期刊发表,为何要发在普通的开放获取杂志?
其二,有些质量不好的学术期刊(或者说没有影响因子的期刊)编辑找我写稿,我没有答应。在这样的期刊发表论文,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除非知名学术期刊社推出了新的期刊,暂时还没有影响因子)。
其三,有时候,有的杂志征稿,杂志名称还是可以的,但征集文章的课题方向不是我目前从事的范围。或者说,我以前曾经做过某个课题,但现在没在做了,也没有现成的文章,因此无法应邀。
其四,有时候,有的影响因子还可以的期刊向我约稿,说是办某一个课题方向的专刊。但是,手头没有“达标”的论文稿,即手头没有好的论文(文章质量明显对不起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没有投稿。
可以说,是否应邀,要看缘分(或者说是不是匹配,包括文章质量和影响因子的匹配,内容范围的匹配,时间的匹配,经济情况的匹配)。
也有很多次,我屁颠屁颠地接收邀请。情况是这样的:编辑并非“泛泛”地发宣传邮件说他们新办了这个杂志,而是以称呼我的名字开头,相对诚挚地要求我给他们杂志投一篇稿子。
这种“拉拢”作者的策略有很多。比如,正宗的学术期刊社新办的开放获取杂志编辑邀请作者写稿,会说“免去发表费”。还有的编辑会让你赶快回复一下是否接受邀请;如果你接受邀请,编辑会给你在投稿系统里做一个链接,你下次点击这个链接就可以直接投稿,得到“快速审稿”。
还有一种更加让作者“当真”的邀请,是学术界从事类似研究的教授作为客座编辑邀稿,或者在学术会议上组织分会场的“领头人”发邮件约稿。这样的话,作者更会认真对待。
那么,应邀投稿,一定能中的吗?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应邀投稿,实际上,我感觉审稿相对“容易”一些,审稿人不那么苛刻。特别是编辑邀请一些专家贡献于专刊、特刊的话,有可能会“互相审稿”,这就意味着审稿人可能会更加理解“上下文”。
然而,如果两个审稿人都说退稿的话,论文很有可能被退稿。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二)
那么,我有没有当过客座编辑,邀请别人投稿呢?有的开放获取杂志有征集客座编辑,我也曾应征,并且拉了另外两个人,写了“征稿启事”,打广告出去,结果无一人投稿。原因很可能是作者需要付费。
后来,我经常收到开放获取杂志的邀请,他们请我当客座编辑。但是,一看到作者需要付费发表(哪怕能得到一些折扣),我就没有回复,或者回复说不准备当客座编辑。
我参加工作后,还有一次收到著名出版社的邀请,编一本学术专著(由多个book chapter组成的合集)。我和我以前博后导师也拉上,给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发了电子邮件邀请函。有些专家根本没有回复,有的专家回复说他已经写了一篇综述发在别的期刊,有的专家回复说他没空,也有的专家给我们积极正面的回复。
(三)
《读研有方》还提到“有时候,论文被退稿。编辑在给出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后,提出作者可以把稿件‘一键转投’给他们出版社其他期刊。”这使我想起更多的事情。
有时候,编辑把论文“枪毙”的同时,提出作者可以点击链接,“一键转投”到他们出版社别的期刊。这涉及几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种可能,编辑只是给自己拒稿的行为找一个“出口”而已,这样,你就不会把矛头对准这个编辑。实际上,编辑推荐的学术期刊未必真的适合你。你按照编辑的建议“一键转投”,很有可能浪费时间。
第二种可能,编辑的确给你推荐了“一键转投”的期刊,但那些期刊的档次比这位编辑的期刊低了两三个档次。如果你“一键转投”,可能是“贱卖”了(比如投向了刚刚推出的开放获取杂志,或者影响因子很低的期刊)。
第三种可能,编辑给你推荐的“一键转投”的期刊影响因子可能真的比这位编辑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低,但是这位编辑和“目标期刊”的编辑交流过你的文章,对方杂志的编辑欢迎你转而“投奔”他们,甚至会如获至宝地“收编”你的文章。
在我的实践中,我有尝试过“一键转投”,结果还是失败了,甚至连送审的机会都没有。原因可能是后面那个期刊看到前面的期刊不收,他们也不想收。
(四)
刚才提到学术期刊约稿,现在再来谈报刊的约稿。
一般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有学校里的同事(往往是加了微信的那种)收到报刊编辑的邀请,他觉得可能由我来写更适合,就把我推荐给编辑。编辑加我的微信,说他们想组稿,邀请两位专家围绕“科普”写文章,问我能不能写,能写的话就在几号之前交稿,不能写也请说一声。
第二种情况:好比说最近出了一个导学矛盾舆情事件,报刊编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话题可以写,就打电话联系我写稿。
第三种情况:报刊编辑看到我的博客里有一篇文章很好,想转载,或者这篇文章涉及一个话题,他们想请我围绕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报刊编辑约我写稿,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写的。也有的时候,他们提出的话题我不熟悉,怕写不好,就说自己不熟悉这个话题,请他们另请别人。
报刊约稿的文章,基本上都命中的,即基本上都发表的。比如说报刊编辑先看到了你的博文,想申请转载,这样的情况发表应该没多大问题,原因是编辑前期已经看清楚你的这篇博文“长什么样”了。也有的编辑可能正好缺这样一块版面空间,后者他需要组织三四位作者围绕这一个话题(比如研究生教育)各自写一篇文章,放在同一个版面发表。于是,你只要写得别太差,基本上都能发表。
但很多时候,作者都要掂量掂量,想想清楚:我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仅仅为了发表这篇文章,挣两三百元或者五六百元稿费?为何不把文章写到“最最好”呢?有些报刊,我可能不大care。而有的报刊,我很care。我无需讨好谁,但是,文章发出去,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自己的水平。这样的话,为何不把文章写得令自己非常满意才投出去?
总结本文,有几个关键词:缘分、质量、选择和结果。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报刊文章,是否发表、发在哪里,有缘分的因素在那里。质量也很重要,文章质量要和媒体的档次、要求相匹配。面对各种“机会”,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个、那个故事,最终都会有一个结局,无论是发表,还是退稿,还是把文章束之高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5: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