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让我们“把话说清楚” 精选

已有 5361 次阅读 2025-2-11 09:00 |个人分类:读刊札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生的科研论文送审后,收到审稿意见。审稿人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我感到一下子难以回答。后来,和学生讨论后,“渐入佳境”,“挖”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增进了对科研内容的了解。比如说,审稿人提出:你们为何要用这个模型,你们有没有用别的模型或者别的做法?学生告诉我,她曾经用过别的模型或者别的做法,效果不理想;用目前的模型或者做法的原因是什么。这么一解释,我感到“通”了,也让她把解释和图放在答辩信和论文的附件里。

无论是做科研、看报纸还是日常行事,有一些critical thinking也行。“事情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样的”——当自己有话要说,那么这是有意思的。

我们每天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在微信公众号看到真假难分的“新闻”,有在视频类APP看到移花接木、真假难分的视频(比如,有的视频说一位小哥救了一只小鹿,小鹿后来来报恩,但是,仔细看,可以发现视频中的小鹿不是同样的一只,而是两只不同的)。我们也会面对各种“何不食肉糜”般的疑问和质疑。我们需要找到真相,也需要告诉别人:情况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样的。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是我们的责任。近期,我看到很多“把话说清”的文章。

(一)

21d4223e-51cf-4bee-aa3d-9fb01f1c8f53.jpg

2025年2月10日《人民日报》第14版刊登记者的文章《“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医保、药监部门就集采药物问题答记者问》。起因,是今年1月,有专家认为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质量风险,有关部门迅速派员调研了解情况。

本文分为五个小标题。

1.“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

2.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已与国际接轨,过评上市后持续受到严格监督

3.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中,进口药品占谈判西药的近50%,集采也有30多种原研药中标

4.药品疗效的个体感受,需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和阐述

5.持续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对发现问题的药品和企业及时处置,并已发公开监管信息

从这些小标题,读者就能了解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而这件事情的提出,能促使有关部门去调研和澄清一些事情。事实上,1月27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第6页就刊登了《国家医保局调查集采药品质量风险》。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在2月5日头版新开一个“读者点题·共同关注”栏目,针对读者提出的问题,由《人民日报》记者进行回答。2月5日的文章《实现合理增长,这个“合理”有啥深意?》回答了为什么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2月10日该栏目的文章《外资有没有大规模撤退中国?》也是不回避问题;记者坦然地“把话说清楚”。

2月10日《解放日报》第5版刊登记者的文章《快递总被驿站扔在门厅 “不送货上门”投诉增多》。本文揭示了一个现象:现在一些快递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亲自送货上门,而把“最后一公里”的任务交给快递驿站;而快递驿站缺乏人手,很难把快递送到客户的门口,只能让客户自己去驿站取,或者把快递送到居民楼的一楼大厅。本文并非一味地揭露,而是把其中的原因原原本本地讲清楚。

c17bbbc4-4f0f-4635-b173-7d2c0c1014b3.jpg

2月10日《中国青年报》第5版刊登记者的评论文章《AI时代,还有必要家访吗?》。前几天,我看到网上有关于“中小学老师家访带来不便”的吐槽。主要是:有些住房条件紧张、三代同堂的家庭觉得老师来家访,会不方便。网上还给出了调研数据:有多少百分比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家访。

本文的作者(记者)在承认“家长喊话取消家访,并非没有道理”之后,解释了老师家访的有利之处,并指出“要防止家访的异化,家访不能僵化、不能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文章,避免了一面倒的情绪化的表达,而是把两方面的话说说清楚。

浏览报刊,就可以知道喜欢“表达”、喜欢“把话说清楚”的文章有很多很多。比如,2月10日《新民晚报》头版刊登记者的评论文章《把助医陪诊的痛点难点“试”出来》。第3版刊登记者的评论文章《老旧小区涨物业费如何让人心服口服》。2月5日《中国科学报》第4版刊登记者的文章《尽快出台<科普法>实施细则》。这样的文章,启发读者思考,也给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202524235025403.gif

(二)

“把话说清楚”,可能会“动了别人的奶酪”、讨人嫌。但是,读到这样的文章,我甚至会拍案叫绝。

2024年5月期《重庆高教研究》刊登署名刘爱生的论文《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政策执行困境与改进策略》。目前,我国不少大学制定了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即把教师在网上发文取得10万+之类的“战果”认定为成果,可以用于评职称。针对这个情况,刘爱生调研了较早实行这类政策的某高校十多位教师和行政人员。用访谈中的语料,指出这项政策的种种问题,比如:本来就很少有老师发布网文,而达到认定要求的更加少;政策是A部门制定的,但分管评职称的B部门以及具体的院系未必“认”教师的网文成果;教师缺乏网文创作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大学教师发表网文有潜在的舆论风险。这期杂志值得保留。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有些大学的部门或者院系制定的有些规定或者政策存在着争议,理想和现实不是一回事。

“把话说清楚”,能够产生好的报刊文章。2024年,我在《文汇报》陆续发表3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导学矛盾、专硕学硕培养同质化、研究生教育破除“唯论文”的文章。我没有“一面倒”地说事儿,而是说出了事情的复杂性和奥秘。

真希望,在报刊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把话说清楚的”文章;也希望,在报刊多发表一些有意思的、“把话说清楚的”文章。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文章分析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把话说清楚”的主题展开,通过多个实例阐述了在科研、新闻报道、政策解读等各个领域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和信息的重要性。

  1. 科研领域

    • 文章开头通过描述学生和审稿人之间的互动,展示了在科研论文审稿过程中,审稿人的深度问题促使学生和作者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从而增进了对科研内容的了解。

    • 这个例子强调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即要能够深入挖掘问题,提供有力的解释和证据。

  2. 新闻报道领域

    • 文章列举了《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报道,这些报道都针对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清晰阐述。

    • 通过这些小标题和文章内容,媒体成功地传达了信息,澄清了谬误,明辨了是非。

  3. 政策解读领域

    • 文章引用了《重庆高教研究》上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探讨了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政策的执行困境,并指出了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种种问题。

    • 这个例子说明了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清晰、准确地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4. 个人观点和呼吁

    • 作者表达了对“把话说清楚”的文章的赞赏,认为这样的文章能够启发读者思考,给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 作者呼吁在报刊上多发表一些有意思的、“把话说清楚的”文章。

标题建议

“把话说清楚:科研、新闻、政策中的清晰表达之重要性”

这个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即强调在科研、新闻报道、政策解读等各个领域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和信息的重要性。同时,标题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引导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72470.html

上一篇:看书——寒假结束前的疯狂
下一篇:报纸上提及的生活中、实验室的事情,有科学
收藏 IP: 39.144.44.*| 热度|

17 王涛 钟茂初 木士春 武夷山 朱爱军 陆仲绩 汪运山 马臻 郑永军 刘跃 崔锦华 池德龙 信忠保 褚海亮 冯兆东 胡新鹏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