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
前记:
本博客的前一篇文章是《中国台湾地区狂犬病流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挑战》。如该文所述,台湾地区自1959年起,60多年来未出现人类狂犬病本地病例,成为狂犬病的非疫区。2013年在台湾首次发现野生动物狂犬病,但疫情只局限于山区,未扩散至都会地区。2016年,在台湾的东亚家蝠中还发现了一种尚未分类的新型狂犬病毒:台湾蝙蝠丽沙病毒(TWBLV)。总之,台湾地区在狂犬病的防控和研究方面还是有较高水平的。
现译介台湾的4位相关研究人员最近在国际专业杂志上联名发表的一篇综述论文(见文末的“原文信息”),可用于评估台湾目前对狂犬病的认知和研究水平。
狂犬病毒的感染及预防(台湾学者的综述论文)
Inf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Rabies Viruses
摘要: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人畜共患疾病,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约 59,000 人丧生。在狂犬病毒已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病例中,其死亡率几乎为 100%。其特殊的病毒生命周期和致病机制使得宿主免疫系统难以对抗狂犬病毒。包括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在内的疫苗接种是狂犬病预防的有效策略。暴露前接种主要用于动物,而暴露后接种则主要用于人类。尽管狂犬病疫苗已被广泛使用,并且似乎安全有效,但存在一些缺点、局限性或挑战,影响了疫苗的推广和分发。因此,更有效、便捷、更安全和更廉价的狂犬病疫苗已被开发或正在开发中。新型人类狂犬病疫苗的主要研发方向是基于纯化的 Vero 细胞培养冻干狂犬病疫苗(PVRV)。PVRV 在动物研究或临床试验中已被证明有望使狂犬病疫苗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此外,基于 mRNA 的疫苗已被证明能够增强用于动物和人类的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rabies(狂犬病);pre-exposure(暴露前);post-exposure(暴露后);pre-exposure and post exposure vaccination(暴露前和暴露后接种);purified Vero cell-cultured freeze-dried rabies vaccin(纯化 Vero 细胞培养冻干狂犬病疫苗);mRNA-based vaccine(基于 mRNA 的疫苗)。
1. 狂犬病毒的感染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的丽沙病毒属(Lyssavirus),是一种神经型病毒,会引发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狂犬病[1]。与大多数病毒不同的是,它在人类和动物体内通过神经元(neurons)而非血液或淋巴传播。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咬伤、抓伤或被感染动物舔舐破损皮肤或黏膜而传播。一旦狂犬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CNS),其死亡率几乎是100%[1]。
1.1. 分子生物学
狂犬病毒具有螺旋对称性,其感染颗粒呈子弹状或棍棒状。这种病毒具有包膜,其基因组由单链线状 RNA(ssRNA)组成,为负链,包含 11,615 ~ 11,966 个核苷酸[1 - 5]。遗传信息以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包装,其中 ssRNA 与核蛋白(N)结合。病毒 RNA 基因组包含五个高度保守的基因,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大结构蛋白(RNA 复制酶)(L)[6]。L 蛋白与 P 蛋白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RNA 依赖型 RNA 聚合酶复合物。狂犬病毒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一个特殊区域(factory)内,该区域被称为尼格里小体(Negri body )[7 - 9]。尼格里小体是由病毒衣壳蛋白在细胞内积累而形成的嗜酸性包涵体,在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中广泛分布,并在宿主细胞中造成主要损伤[7 - 9]。尼格里小体是狂犬病毒感染的典型特征,并被用作狂犬病诊断的指标[4](图 1)。
图 1. 狂犬病毒的结构:核蛋白(N)包裹着线性单链 RNA(ssRNA),形成具有螺旋对称性的核衣壳(nucleocapsid )。磷蛋白(P)和大结构蛋白(L)与核衣壳相关联。L 蛋白具有多种功能,其基因占据了病毒基因组的大约一半。基质(M)蛋白在核衣壳(核蛋白)和包膜之间形成一层,这是病毒粒子的最外层。糖蛋白(G)形成呈针状突起的尖刺,从包膜伸出。
(未完待续)
原文信息:
Chen, S.-J.; Rai, C.-I.; Wang, S.-C.; Chen, Y.-C. Inf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Rabies Viruses. Microorganisms,2025,13, 380. https://www.mdpi.com/2076-2607/13/2/38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