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博文中,我们讨论了《明夷》卦中证明“夷”即是“商”的关键性证据,以及《涣》卦和《丰》卦中的辅助性证据。至少在《周易》中,几乎明示了“夷”就是商族。
从语音角度来看:
“殷(yīn)”字:《唐韻》於身切,《集韻》《韻會》於巾切,音近咽。
“衣(yī)”字:《唐韻》《集韻》《韻會》从於希切,音依,《说文》於稀切。
“夷(yí)”字:《唐韻》《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音姨。
也就是说,三者的发音非常类似。特别是“衣”和“夷”,声部、韵部完全相同。相同的发音就意味着存在混用的可能性。这也是“衣”和“夷”在“殷”字出现之前,可以表示“商”族的辅助性证据。
当我们初步确定“夷族”就是“商族”时,许多历史疑惑便一扫而空了。
如之前博文所说的“昆夷”的方位问题。
“昆”字本义是相同,在商末应该指地位相近的兄弟。《说文解字》说“同也”,这里的“同”可能指地位相同[1]。《詩·王風》“謂他人昆”【傳】昆,兄也。“夷”指商族,那么“昆夷”就是商族中的一支,甚至商族的任何一支都可以被称为“昆夷”,也就是《周易》中所说的“公”。《竹书纪年》中记载:帝乙命令南仲建设朔方城抵抗西方的昆夷,讲的其实是商族的内战。也许是帝乙为争夺王位,和他的兄弟产生了矛盾,其兄弟战败,率领部众向西逃亡,帝乙于是命令南仲建城,用于监视,避免其兄弟返回。
“夷”是“东方之人”的方位问题 因为“夷”就是“商”,而商族正位于周族的东方和东北方。
因此,“夷”是“东方之人”是相对于周族而言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理解相对于“商族”而言的。商族文化远远发达于周族,这也就解释了“夷”的造字法为什么具有褒义色彩,甚至连文王都自认为是“夷”。
文王本身就是“昆夷”的下属,不过之后有一次背叛,成为了商王的嫡系。
《孟子》记载“文王事昆夷”[2],意思是文王曾是“昆夷”的下属。这一点和《周易·睽》卦的记载是一致的。文王曾经有过一次背叛,转而投靠了商王纣,原来的盟友被商王残酷地惩罚,文王感叹,自己为了家族和亲人,离开难道有错吗[3]?《周易·鼎》卦似乎也暗示了这个信息,我们之前的博文就分析过,文王攻占了“昆夷”(就是“公”)属下的一个小族,转而向商王进贡。
我们得出了“夷”即是“商”的结论,再结合历史文献,就会发现商国远远不是成熟的封建王国,而是从部落联盟向封建王国过渡的阶段。
商国内部不断发生“夷”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有可能是争夺王权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利益冲突造成的,商王依靠残酷的惩罚维持着自己的大家长地位。
周文王因为具有商族的血统,他也认为自己是“夷”,并逐步登上了“夷”人的权力核心层。从周文王的人生轨迹,就可以理解商国的政治形态特点。
那么文王是怎样一步一步上位的呢?这就必须谈到商国的军事制度转变,我们下篇博文继续描述。
注释:[1].《说文解字》“(昆)同也。从日从比。古渾切。【注】徐鍇曰:“日日比之,是同也”。
[2].《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
[3].《周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周易·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3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