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通过5篇博文,我们分析了《鼎》卦的含义,今天,我们回头来总结一下该卦。
原文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释文(通过)鼎(进献物资给商王),(周族)开始变好了,我和你们说。
初六:鼎翻转了,鼎足转换了方向(暗示从闲置转为使用)。(进献物资给商王)对周族有好处,(对商王而言),周族走出若有若无(的状态)。就像侍女有了孩子,地位才上升了一样(周族对商王有用,地位才会提高),我们没有犯错!
九二:鼎里面装(满)了东西(暗示进献物资丰富)。(因为进献物资给商王),(就算)周族不去靠近,对周族有仇怨的人,(也会)像生病了一样,(不敢说什么,也不敢报复周族),这太好了!
九三:鼎的两耳用皮革包裹(暗示保护鼎)。就像行路被阻塞于途中时,(别人缺乏吃的)而你就不要吃肥美的鸡肉了(空惹人嫉妒)。(周族要表现为)整个方国都因下雨成灾,缺衣少食,心情不好,这样最终才是好事。
九四:鼎的足折了(暗示原有的进献中止了)。大侯国(公)浓稠润泽的汤被弄翻了(周族占攻占了某族,而该族原来进献物资给公),这可是坏事啊!
六五:鼎有黄色的双耳(经常使用),有金属制作抬起鼎的钩杠(坚固、耐用)(暗示进献物资应该长期的、稳定),(这对周族)是有好处的。
上九:在抬鼎的钩杠上镶玉(暗示用漂亮的借口或口号来装饰),(这是)大好事,不会影响(周族的)利益。
总结第一个问题:卦名为何为“鼎”?
《鼎》卦的卦名也是该卦的主题。卦中的起兴之语就是“鼎”,即通过描写“鼎”不同的状态,通过这些状态来隐喻并引导后续爻辞,例如从“初六”到“九四”。当隐喻意义显著时,起兴之语甚至直接替代或概括了后续的含义,例如“六五”和“上九”。
解读《鼎》卦的关键在于探寻“起兴”之语与后续爻辞之间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往往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意旨。这如同解读现代诗歌,需从看似不相关的意象中,例如“园丁”与“教师”都具有“辛勤工作”的共性,推断出作者的深层含义。
在理解“鼎”与爻辞的共性时,我至少经历了3个阶段。
在研究《鼎》卦之初,我曾考虑其主题是否关乎周族如何壮大。因鼎为炊具,其基本功能是烹饪食物,由此联想到使周族丰衣足食。然而,这一想法很快被否定,因为“鼎顛趾”、“鼎耳革”、“鼎折足”、“鼎黃耳金鉉”、“鼎玉鉉”等起兴之语,似乎并非描绘“鼎”的炊具功能,而“得妾以其子”、“我仇有疾”等语与周族壮大、衣食无忧的关联也过于牵强。
之后,我考虑到“鼎”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是否暗示着周族的个性呢?不断的阅读思考后,这个假设也被放弃了。“鼎折足”、“鼎玉鉉”等语句,绝不是在描述“坚硬”的。
最终,我认识到“鼎”不仅是炊具,也是礼器,用于在祭祀中盛放食物,奉献给上天或祖先,具有“进献”的功能。“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不正暗示了“进献”所带来的结果吗?由此,“进献”很可能才是《鼎》卦的核心主题,“鼎耳革”、“鼎黃耳金鉉”、“鼎玉鉉”极有可能象征着对“进献”的重视。
随着进一步研读,思路逐渐清晰。周族“进献”的对象不仅可以是神祇,也可能指向他人,例如商王或“公”,为何仅限于祭祀层面考量呢?
若周族确在向他人“进献”物资,那么对象不应该是“公”,只能是商王,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对《周易》其他卦象的初步理解是,周文王对商王表现出极度的忠诚,甚至不顾家人反对坚持纳贡[1]。因此,《鼎》卦或许与其他卦存在关联,旨在阐明为何要向商王进献物资(即上贡),这与《周易》其他卦的主题相符。
2.周族不太可能给“公”进献物资。首先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侵犯了“公”的利益就给“公”上贡,在政治上不考虑商王了吗?让商王怎么想?其次,如果给“公”进献,那么和文中的“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无法对应。侵犯了“公”的利益,就已经在结仇了,除了用商王来压制,还能怎么化解呢?
3.我的背景专业是公共管理,在解析《周易》时,喜欢用政治学、心理学来代入到周文王的思考过程。就像在现代的单位上班,和领导处理好关系,是最优的策略。在周文王的时代,处理好和商王的关系,领导信任,是文王最好的选择。所以如果进献物资,对象只能是商王。
有了这个假设,我们将假设代入到文本中去验证,看看这个假设是否能将文本解释通。
1.首先,给商王上贡可以有效的解释“得妾以其子”。中国有一句古话“母以子贵”,意思是相通的,表示利益如孩子,是父母之间最重要的连接。持续给商王上贡,成为商王的重要利益来源,周文王的地位一定会上升,而且稳定。商王会成为文王的重要保护伞,这不就是“得妾以其子”吗?
2.其次,向商王上贡能有效解释“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周易》中常有从句后置现象,将原因或状态置于主句之后。此句可理解为“不我能即,我仇有疾”,意为无需我们攻打,仇人便已虚弱或无法行动。在商王的庇护下,任何势力欲对周族不利都需仔细权衡。
3.再次,向商王进贡能有效解决炫富问题。周族在商末崛起,与周原物产丰饶密切相关。《诗经·文王之什·緜》有“周原膴膴、菫茶如饴”,形容周原土地肥沃。周族力量壮大本易引起商朝各部忌惮,若再吞并附属小族土地,更易招致反击。此时,重申臣服并进献大量物资,能有效缓解商朝各部的敌意,各部慑于商王的权威,不敢轻举妄动,这是明智的战略。
综上所述,《鼎》卦以“鼎”为核心意象,其主旨在于“进献”,且此“进献”并非祭祀行为,而是指向商王的纳贡。
注释:[1].《周易·大有·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该卦很有看可能在描述给商王上贡的情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4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