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le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itelend

博文

《鼎》卦之“鼎折足”05-易学72

已有 793 次阅读 2025-4-23 16:45 |个人分类:易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详释:

   1.折:就是断裂的意思[1]。

   鼎是炊具,同时也是礼器,用于向上天或祖先“进献”祭品。鼎靠着三足或四足支撑鼎身,足折断了,鼎就无法发挥“进献”的作用了。

   “鼎折足”是起兴之语,暗示着周族攻打了商族附属的某部落,而那个部落原本会给商族某大贵族(公)进献物资,如粮食、器具等。周族占领了别人的地盘,就侵占了“公”的利益,因为给“公”上贡的部落就少了一个,这不就像“鼎折足”一样吗?

   2.覆:意思是覆盖或者掀翻[2]。

   3.公:模糊意义上,“公”就是地位较高的大贵族。该字是一个很普通,但仔细思索,却很有意思的字。众所周知,在西周,“公”是除王以外,最高的爵位。但是在商末,似乎并不如此,那时的“公”有可能和“伯”是一个字,或者二者可能表示相同的地位等级。换句话说,“公”很可能是“伯”的一种,只是在西周才做出明确的划分。以上推测尚无太多证据,但是值得研究。

   4.餗(sù):指好吃的食物[3],做法类似于现代的“炖”,即将食材和水放入鼎中,长时间的煮。

   5.形:指事物的样子[4]。

   6.渥:形容如脂般柔滑而深厚[5],这里是形容汤汁浓稠润泽的样子。

    “覆公餗,其形渥”:指不仅打翻了大贵族的炖汤,而且它汤汁浓厚香醇。这里明显是一种比喻,用打翻了别人的汤来形容“侵犯了大贵族的利益”。这个比喻和现代语言“动了某人的蛋糕”类似,是对前文“鼎折足”的补充。

   “鼎折足”本身就暗示着“鼎”已经无法承担“进献”的功能了,“覆公餗,其形渥”又比喻周族动了大贵族的利益,这说明大贵族无法受到下属“进献”的物资,就是周族造成的。很有可能暗示着周族攻打了某附属部落,而该部落原来是某大贵族的势力范围,是向该贵族进贡的。     7.“凶”:动了别人的利益,如果别人没有能力反击也就罢了,但对方却是个大贵族“公”,这明显是坏事。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详释:

    1.黃:指铜的颜色,很漂亮高贵。古代铜制品,由于氧化,储存一段时间就会表现有铜锈的青色。但是如果经常使用,由于摩擦等原因,铜制品别的地方是青色,而经常使用的地方就显示出黄色。鼎耳为黄色,或者说明高贵,或者说明经常抬出来使用。

    2.鉉(xuàn)。“古代舉鼎器具,狀如鉤,銅制,用以提鼎兩耳”[7]。所谓“狀如鉤”是参考考古的成果而提出来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横杠,鼎是抬不起来的。所以不能说钩子,说横杠更合适。

   “鼎黃耳”:很可能暗示了鼎双耳的青铜,由于经常使用,因摩擦而表现为黄色。

   “金鉉”:指鉉用金属(铜)所做,暗示坚固、耐用。

   “鼎黃耳金鉉”:应为一句话,是起兴之语,也直接表达了文王的想法。即周族既然消灭了那个小部落,就应该代替它经常的、稳定的进行“进献”,这样才会避免报复,符合周族的利益。在这里,文王并没有说“进献”的对象是谁?从其它卦的卦辞以及前文,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也许文王并没有向原来的大贵族进献贡品,而是转而向商王进献贡品,这样原来的大贵族就算有怒火,也无法发泄。

   3.利貞:指判断某事是否有好处。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利”指的是“有好处”,而不是“顺利”。因为爻辞中“进献贡品”这样的事,和“顺利”没有什么关联,能给周族带来好处却是真实的。“贞”是对当前状态的主观判断,或者表示了文王的观点,可以大概理解为“正是......”,即对当前进行判断之意。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详释:

   1.鼎玉鉉:“鉉”为举鼎之物,现代人根据考古成果认为其“狀如鉤”,我个人表示怀疑,宁愿相信其为横杠。因为要负重,鉉不可能全部为玉所做,只能镶玉。镶玉是一种美化、装饰,至少有2种含义。第一代表着对鼎的重视。因为极度重视,所以才用高贵的物品(玉)来装饰;第二代表着用看起来很美但无用的事物来装饰。暗喻在给商王进献的时候,周族应该使用非常漂亮的借口来粉饰自己出兵攻打弱小部落的事实,让周族的行为看起来高大上。

   2.大吉,无不利:“吉”这里可以被看做名词,因为被形容词“大”修饰,表示非常好的事。“不利”指影响周族的利益,没有带来好处。“无不利”指不会影响周族的利益。 

注释:

[1].《说文解字》“(折)斷也”,《詩·鄭風》“無折我樹”,《周語》“體解節折而共飮食之,於是乎有折俎”。 

[2].《说文解字注》”(覆)覂也。反也。覆覂反三字雙聲。又部反下曰。覆也。反覆者,倒易其上下。如襾从冂而反之爲凵也。覆與復義相通。復者,往來也。从襾,復聲。此舉形聲包會意。芳福切。三部。一曰葢也,此別一義。艸部曰:葢者,苫也。苫者,葢也。上文云:冖者,覆也。皆此義”。《玉篇》反覆也。《詩·小雅》不懲其心,覆怨是正。《禮·月令》季春,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 

[3].《韻會》“(餗)蘇木切,音速。鼎實也”。《正義》“餗,糝săn也。八珍之膳,鼎之實也”。《周禮·天官·醢人·糝食註》“糝食,菜餗蒸”,【疏】“若今煮菜,謂之蒸萊也”。 

[4].形,《说文解字注》”(形)象也。各本作形也。今依韵會本正,當作像。謂像似可見者也。人部曰:像,似也。似,像也。形容謂之形,因而形容之亦謂之形。六書二曰:像形者,謂形其形也。四曰:形聲者,謂形其聲之形也。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分偁之,實可互偁也。左傳:形民之力,假爲型模字也。易:其形渥,假爲㓝罰字也“。《釋名》“形有形象之異也”。《玉篇》“形,容也”。《書·說命》“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傳】“審所夢之人,刻其形象”。《穀梁傳·桓十四年》“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註】“貌,姿體。形,容色”。《韻會》“形,體也”。《前漢·楊王孫傳》“形骸者,地之有也”。 

[5].《说文解字》”()霑也,从水屋聲”。《说文解字注》“小雅。旣優旣渥。考工記。欲其柔滑而腛脂之。注。腛讀如沾渥之渥。按渥之言厚也。濡之深厚也。邶風傳曰。渥、厚漬也”。 

[6].《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说文解字注》”玄者,幽遠也。則爲天之色可知。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襍也。天玄而地黃。从田,土色黃,故从田”。 

[7].《说文解字》“(鉉)舉鼎也。《易》謂之鉉,《禮》謂之鼏”。唐·孔颖达《正义》:“铉,所以贯鼎而举之”。有人说曾侯乙墓出土了鼎钩,所以认为“鉉”狀如鉤,对此我非常怀疑。也许有的鼎的确用钩子贯耳表示正式,但是这种做法也过于愚蠢了。鼎是很重的物品,钩子的承重毕竟有限。况且后文中还要给“鉉”镶嵌上玉,我们很难想象古人会这样描述钩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3115.html

上一篇:响应“大学批判性思维教育最差”的博文,对“公”字质疑
下一篇:《鼎》卦之总结06-易学73
收藏 IP: 176.163.147.*| 热度|

5 刘进平 王涛 崔锦华 孙颉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4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