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号院的食堂,近20年前,我吃过一段时间。16号在马路南侧、17号在北侧;距离数十米。
那时候,16号的食堂停办了。几百个人的午餐问题,咋解决?
有一阵子,研究院各个二级机构自行订购盒饭。我曾经负责过一段时间的订饭业务。就餐人员,二十来个,研究人员、辅助人员和研究生,都有。盒饭标准是一样的。送餐公司,换过一两家。大家要换换口味。
就餐者,有的扎堆会议室;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研究生们,喜欢一边就餐一边嘻嘻哈哈地交谈。
某年夏天。午饭吃到一半,我去玉东市场扛回来一个大西瓜。大西瓜的重量不下于二十斤。满头大汗的我,大步流星上了三楼。
楼是老楼、才五层,没有电梯。这里,我吐槽一个小细节。有的小伙子吃完西瓜,瓜皮远远地投向小垃圾筐。好像在认真训练投篮、投壶一样。可惜,小伙子投技一般,总有瓜皮不愿意入框就范。投掷动作结束以后,小伙子不在意结果(扬长而去;或者就地看热闹)。结果是,与我一起在办公室工作的小谢姑娘,顾不上吃西瓜了,不得不连续弯腰、捡拾破碎于地的西瓜皮。
这瓜吃得,让人连连皱眉头。
餐后,楼道里的大垃圾桶,几乎容纳不下鼓起来的一次性饭盒、汤碗和瓜皮,等了。
订餐,积攒了不少一次性筷子、汤碗和餐巾纸,过了一段时间,才清理完毕。
不记得,从何时起所里也不提供午餐了。午餐时间一到,北太平路(玉东市场南端、采石路北端)的各个小餐馆里,涌进来了一波波的测绘人。
也不记得,从何时起,大几十号人,成群结队地进17号院就餐了。人家本来是不对外开放的干休所,食堂本来不对外营业的。看我们可怜巴巴地,就办理了出入证、卖了饭卡。就餐人员越来越多,招架不住了吧。 我猜测,研究院(以及所属公司)的就餐人数超过了干休所的老干部和服务人员数量。
一个多月后,17号食堂开始加收15%的管理费。加了管理费,就餐人员并没有明显地减少,还是一大群。笔者有一个乡间联想,小麦即将成熟时,麻雀们呼啦啦地飞掠过来、飞掠过去——找吃的。
除了中午就餐,17号的篮球场也成了另外的福利。业余时间,研究院的年轻人会拿着篮球去训练。
那个时代,真好。手举篮球,可以出入许多大院。我曾经在儿子的带领下,到一些大院里去打篮球。门岗对孩子们是宽容的,对于随行的家长也不排斥。
记不清楚,在17号吃了几个月的食堂。还在人家食堂里买过馒头、包子,等主食。出入证、饭卡(余额接近于零),我还保留着。整理物品的时候,它们跳了出来,提醒我离开部队若干年之后,居然还吃过几个月的戎装炊事员做的饭菜。
这样的经历,现在看来蛮有趣的。
16、17、18号,好比鼎足而立的三邻居,友好地相处,互助互利,军民如一家。
有一句大家都熟悉的名言,我这次就不引用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