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束2月东(城区)漂(流)之前,认识了一个来自山东省东营市的人。儿女是同龄人,自然就有了子女教育与成长的共同话题。恰好,我手头有一本《中国作家》杂志。上面刊登了鲁迅文学院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培训班程青同学的《成长记》。《成长记》刊发在长篇小说栏目,已经按照长篇随笔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成长记》最初为新浪博文。12年前,我读到过一些片段。这次我通读了全文。有些母子对话的段落,颇为有趣、令人忍俊不止。东营人很快就读完了《成长记》。我们简短交流了阅读感受。
在东城区,看到一种保健仪器,采用了红外波段的电磁波。这让我联想起二十岁那年在东营、在胜利油田使用过的红外测距仪。测距的仪器,我用过单波长或多波长激光的、多波段电磁波的,还有单波段红外线的。电磁波测距仪,使用起来程序比较繁琐,需要主副台两个观测员配合;这种仪器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无线电通话,开机测量期间,对讲机可以休息片刻。
我的20岁生日,是悄悄地在华东石油学院里度过的。
上午,跟熊教员到提水站。投影、听讲和实作。【12年后,师兄熊教员成了我的上级领导,他在职读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就被委任为计算资料室主任(正营职、少校)。他似乎对主任职务不像有些人那样醉心,干了两年就想辞职;辞职不成,终于选择了离开部队、转业到了地方。我没有想到——三年后,自己也会离开部队。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提水站到石油学院招待所不远,步行几十分钟就到。
有位同学,读数比较快,可是在划方向线时自讨苦吃,白白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结果,上午只投了一次影。中午,我和班长在站上,他测我绘。午饭,在站上吃。午饭后,我测。用了一个小时。下午,小文测。
一天下来,投影纸消耗了不少。
石油学院对我们这些临时居住于招待所里的军校学员,还是比较优待的:可以借仪器、借脚架。我曾经利用晚上时间,到楼下训练对点。图书馆是开放的,我们可以借阅图书、杂志。我浏览了书架,没有看到测量专业的书籍,就选了《十月》《昆仑》两种文学期刊。这两本期刊的作品选题是融合的。《十月》首发过不少有分量的军旅文学作品,比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朱春雨《大地坐标点上的赋格》;《昆仑》也首发不错的乡土文学作品,比如《赤足走在田埂上》《代理县长》等。在北京市,《昆仑》容易买到(出满101期之前);在全国各地,《十月》容易从报刊亭买到。
我的30岁生日,是在安徽度过的。那年初夏,我在青阳县出差。那天是星期三,我主要在往返于重力点之间的军车上。也是静悄悄、没有声张就过去了。我们在当地驻军的兄弟连队里搭伙,吃过早饭就出测了;晚饭,预约炊事班温在锅里。
午饭在路边店解决,这在外业中是常事儿。主食肯定是米饭,点了什么菜,已经忘记了。我的两个记录员分别来自湖北和陕西,都是年轻的新兵。观测使用的是两台“美国造”石英弹簧相对重力仪。配备了两层防震仪器筒的重力仪好比娇气的巨婴,战士们是爱惜地、小心翼翼地把它俩搂在怀里的。司机也知道,仪器对震动敏感,遇到沟沟坎坎时也会减速慢行。
我觉得,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并不是上佳的仪式;不如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样的机会,在40岁生日的时候,迎来了。
40岁生日到来之前,年长3个月的同龄人赠我精装日记本一册,嘱咐我认真记录工作日志。当时我是所办的“见习秘书”,上任刚一周。
生日当天,过得非常充实。那天上午,所里邀请到了一位华裔德籍朱教授、进行学术交流。上午是学术报告会,朱教授主讲。当天的学术海报,我收藏了起来。海报打印在A3纸上,很简朴。报告会在大地所会议室举办。研究人员、研究生围坐了一屋子;学术气氛很好。朱教授早年在国内效力,后来入籍德国;他和国内同行的学术交流活动频繁。这次回国,又是一次巡回交流。离开北京后,去了武汉等地。送走朱教授以后,我搜索了他参加的其他学术活动信息。以前的学术交流信息,网上也有不难查到。
研究院网站上发布了朱教授学术报告会的消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