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图书馆获赠《中国计量史》

已有 366 次阅读 2025-7-4 11:46 |个人分类:科学书场|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籍工场 北京讯】7月3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图书馆获赠《中国计量史》。

      来京出差的上海交通大学教师董煜宇,向研究院工作人员赠送了其导师的专著

百万字专著《中国计量史》。

    这部著作2025年2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479ee7b335ce54b71ebef562cf887ca.jpg

*************************************************************************

以下是公众号“天算与经学”4月25日对该书的简介。

1.内容简介

《中国计量史》一书通过丰富的史实和考古发现,采用专题形式,向读者讲述了从古代至近代,中国在计量方面取得的成就。全书共分中国计量发展鸟瞰、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中国计量历史人物。内文共计22章,具体为: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历代度量衡的发展、计时方法的演化、立法要素测定、空间计量的进步、量器和衡器的演变、货币、印章与度量衡、古代有关计量理论、传教士带来的变革、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本书通过详实的内容、充足扎实的史实依据、引经据典、大量的彩色文物片和图表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计量手段并不落后于世界各国的事实。就其内容的广博及论述的精深而言,超越了已有的计量史著作。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计量史学科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

2.作者简介

关增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文科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从事科学技术史、计量史的研究,对通识教育和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亦时有关注。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学术声誉,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之一。

3.编辑推荐

本书是全面、内容丰富的中国计量史专著。中国的计量史前身是度量衡史,《质量、标准化、计量百科全书》曾提到,在古代中国,计量史就是度量衡史。本书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从计量本身的属性出发,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在古代中国,计量史除了度量衡史以外,还包括天文计量、空间方位测量、地理测绘、工程测量、……等多个与测量有关的领域。到目前为之,作者的观点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本书体现了作者的上述学术观点,是集其计量史研究成果大成的一部力作。

4.推荐

《中国计量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计量史,也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划时代著作。主要特点有:

一、第一次构建了中国计量史的完整体系

二、开拓了计量史学的一些重要领域

三、提出了中国计量史的重大问题

四、计量史重要问题的深度研究

五、建立了中国计量史学研究的新范式

目 录

 计量史的意义

绪篇 中国计量发展鸟瞰

探本溯源:中国计量史的形成

一、古代对度量衡的认识与度量衡史研究

二、中国现当代的度量衡史研究

三、计量史研究的新局面

纵观古今:中国计量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传统计量的形成时期

二、传统计量的理论成型时期

三、传统计量的变动和发展时期

四、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转化的准备时期

五、传统计量的终结

六、中国近代计量的建立

七、中国现代计量的发展

中西比较:中国计量的历史定位

一、计量的起源

二、计量科学与计量管理

三、计量学家的出身

四、思想背景

五、技术差异

六、结语

上篇 传统计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

第一节 原始计量的萌生

第二节 社会化生产的促进

第三节 治理国家的需要

第二章 计量基准的建立及管理

第一节 时间计量单位的确立

第二节 空间方位的划分

第三节 度量衡基准的选择

第四节 度量衡的管理

第三章历代度量衡的发展

第一节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第二节 汉代的度量衡制度

第三节 度量衡大小制的形成

第四节 唐五代度量衡的演变

第五节 宋元度量衡的发展

第六节 明清度量衡的发展

第七节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

第四章计时方法的演化

第一节 日晷计时的发展

第二节 漏刻计时的演变

第三节 机械计时的进化

第五章 历法要素测定

第一节 测影验气定岁首

第二节 祖冲之巧测冬至

第三节 郭守敬高表测影

第四节 朔望月长度的测定

第六章 空间计量的进步

第一节 长度计量的多样化

第二节 立表定向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指南针的演变

第四节 古代的指南针理论

第五节 天体方位测定

第七章 量器和衡器的演变

第一节 先秦标准量器

第二节 新莽嘉量

第三节 衡器与杠杆原理

第四节 衡器形式的演变

第八章 货币、印章与度量衡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货币与度量衡

第二节 秦汉时期度量衡对货币的规范

第三节 319世纪中国的货币与度量衡

第四节 古代印章与度量衡

第九章 古代有关计量理论

第一节 对计量性质的认识

第二节 计量的社会作用

第三节 误差学说

中篇 传统计量向近代计量的转型

第十章 传教士带来的变革

第一节 角度计量的奠基

第二节 温度计的引入

第三节 时间计量的近代化

第四节 地球观念的影响

第十一章 清代度量衡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顺治朝的开端

第二节 康熙皇帝与度量衡科学

第三节 传统计量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二章 传统度量衡制度的尾声

第一节 清代的度量衡管理

第二节 清中叶以后的度量衡状况

第三节 清代的海关度量衡

第四节 清政府划一度量衡的最后努力

第十三章 北洋政府统一度量衡的尝试

第一节 国际米制的创立与发展

第二节 民国初年全国度量衡的紊乱

第三节 甲乙制并用的度量衡改革

第十四章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度量衡标准的讨论

第二节 《度量衡法》的颁布及施行措施

第十五章 近代度量衡制度的推行与管理

第一节 全国度量衡划一渐进推行计划

第二节 度量衡机构的设立与人员的培训

第三节 度量衡技术与行政管理

第四节 全国度量衡划一的推行

第五节 全国抗战时期的度量衡划一

第十六章 民国时期时间计量的进展

第一节 时区制度探索

第二节 五时区时间计量的修改与实施

第三节 历法的改革

下篇 中国计量历史人物

第十七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秦国统一度量衡事业的开创者商鞅

第二节 古代计量的坐标式人物刘歆

第三节 量的概念在王充思想中的作用

第四节 天文计量集大成者——张衡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魏晋时期著名计量数学家刘徽

第二节 裴秀及其“制图六体”学说

第三节 荀勖的音律改革和律尺考订

第四节 祖冲之对计量事业的贡献

第十九章 隋唐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刘焯的计量思想

第二节 李淳风的科学贡献

第三节 杰出的天文计量学家僧一行

第二十章 宋元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刘承珪发明戥子

第二节 杰出的计量发明家燕肃

第三节 沈括对传统计量的贡献

第四节 郭守敬的计量成就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计量人物

第一节 传统计量理论的探索者——朱载堉

第二节 学贯中西的计量名家——徐光启

第三节 康熙皇帝在计量领域的贡献

第二十二章 传教士对中国计量的贡献

第一节 利玛窦的开辟之功

第二节 汤若望的继往开来

第三节 南怀仁的卓越贡献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492306.html

上一篇:周爽团队来院调研
收藏 IP: 183.241.58.*| 热度|

3 郑永军 宁利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