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博文细分类:文学杂谈2

已有 345 次阅读 2025-7-13 10:20 |个人分类:旧文重温|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文细分类:文学杂谈2

武夷山

 

3. 谎言之真实(200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364.html

莱文想,既然写非虚构作品的传记作家可以讲故事,那么反过来为什么不行?伟大的小说家往往都是高度敏锐的观察者,都擅长于搜集事实与数据,正如科学家一样。科学家试图从原始数据中发现规律性,小说家将切身经历、所见所闻与艺术想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张力,这也不是将那些“数据”(作品中的真实元素)简单堆砌起来就能实现的。

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都包含事实和非事实成分,分界线在于一个“度”。格莱克写作传记,就不能改变牛顿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发生日期。小说家在创作时,为了忠实其心目中的艺术现实,就有必要改变某些事实(比如,某人物原型没有死,作品中需要他惨死)。

在科学共同体中,不大强调个人,是科学发现的使命将大家联系到一起。在写作论文时,经常用“本文中我们拟表明……”这样的表达方式,即使作者只是一个人。总之就是要淡化人的因素,只强调数据、计算和真理。或者说科学是无情的。

莱文困惑的是,在写作时,无法甩掉个人。“我们就处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当中”,“是我们在寻找意义,我们的故事至关重要”。她认为,不讲故事的科学就坍塌为一组方程式和充满数据的记账帐本了。科学是客观的,但科学是人性的事业,将科学发现中的叙事性线索都剥离掉未必有多么高明。

莱文这本书写的是两位数学天才,哥德尔和图灵。他们两人所发现的数学事实的真伪性都是无法确定的,好比遇上了“说谎者悖论”。说谎者说;“我在撒谎”。如果他说这句话时没有撒谎,他就在撒谎;如果他说此话时正在撒谎,将那句话倒过来,他却没有撒谎。莱文说,走到数学之外看一看,二人发现的数学事实至少有一部分是对的,也就是说,有些真陈述永远无法证明为真。这一点对于原先的知识大厦是致命一击。大概与这种打击有关,后来,图灵变成了无神论者,他觉得,人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生物机器;哥德尔相信起了灵魂的肉身化。

这是多么好的故事啊!莱文决定,让数学观念来推动叙事,可以将此书写成虚构作品。莱文自嘲或自豪地说,“我就是那个说谎者。我根据事实杜撰了一部虚构作品。”因为,某些真理,是无法通过将一系列事件逻辑性地关联起来就能表现的。“我想迈开一步,不那么死守逻辑,正如哥德尔迈到形式逻辑之外才发现了部分真理一样。我愿意撒点谎来讲个真实的故事,来更真实地保留这个奇异世界中的一些奇异事实”。

她与编辑讨论的最终结果是:《疯子梦见图灵机》这本书应该属于小说。当然,书的开篇撒下了最大的谎:

“本书中的人物、事件或地点若与真实人物(无论是否在世)、事件或地点有任何雷同,纯属巧合”。

 

4. 文学家博尔赫斯语录及我的评点(20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421.html

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根廷文学大家博尔赫斯有许多精辟的看法,此处引用几段与各位共享(均引自《博尔赫斯全集》,黄志良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

 

1  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

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 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笔者评点:其他工具都是帮助人的物理性生存的,书籍则不仅有助于物理性生存,尤其有助于人的精神性生存。)

 

2  我认为读书是一种幸福,另一种稍少一点的幸福是写诗,或者叫作创作,创作

就是把读过的东西的遗忘和回忆融为一体。

(评点:读书好比欣赏美食,创作好比施展烹调技艺。多数人较能吃,不太会做,但是确实也有人将做菜视为莫大的幸福。持这种价值观的厨艺高手与诗人、与作家处于同一境界。)

 

3  世界历史是我们被迫阅读和不断撰写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面我们自己也在被人不断撰写着。

(评点:我们在撰写,同“在人生舞台上表演”的意思差不多;被人撰写,则有说不清的无奈。我们被描写出的样子不一定是我们希望的样子,可是,任何人、任何群体,生活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必然扭不过“势”,被“势”裹挟而下,我想同一位正被洪水裹挟而下的人的心境一样悲凉吧。)

 

相关阅读

博文细分类:文学杂谈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8667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493476.html

上一篇:浏览译文《恩格斯论科学》——日记摘抄1111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2 刘进平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4 0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