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赖斯奖得主舒伯特认为恩格斯是科学计量学的“曾祖父”
武夷山
昨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李杰博主发给我2019年12月出版(15卷4期)的ISSI Newsletter(ISSI是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的英文缩写),上面有匈牙利科学计量学家、1993年普斯奖得主安德拉斯·舒伯特的文章。舒伯特经过文献考证,认为恩格斯是科学计量学的“曾祖父”(既然德里克·约翰·德·索拉·普赖斯被称为“科学计量学之父”)。
舒伯特文章的原文出处见
https://www.issi-society.org/media/1404/newsletter60.pdf。
请DS将此文译为中文,如下。我只修改了个别小地方,应当说译文水平相当高。
科学计量学的曾祖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布达佩斯,匈牙利
摘要:
本文论证了普赖斯关于科学指数增长的理论可追溯至恩格斯1844年的著作,因此应将恩格斯列为科学计量学的先驱之一予以认可。
以"科学计量学之父"为关键词进行谷歌搜索,仅需半秒便得到答案:德里克·约翰·德·索拉·普赖斯。而搜索"科学计量学祖父"则显示"未找到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谱系中不存在祖父角色。有趣的是,曾授予普赖斯这一荣誉头衔的作者之一尤金·加菲尔德,自己却被誉为"谷歌祖父"。这种学术谱系的关系着实微妙复杂。
对科学活动指数增长的认知与系统研究,被视为普赖斯对科学计量学最杰出的贡献。他于1951年首次就此发表论著,后续在其里程碑著作中深入阐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普赖斯引用了大量19世纪的支持数据,却从未提及该概念的先行者。当代美国哲学泰斗尼古拉斯·雷歇尔多次探讨科学知识指数增长的起源与影响。他虽大量引用普赖斯的成果,却谨慎避免称其为该概念"之父",甚至指出至1946年指数增长理念已属常识。雷歇尔将该思想溯源至亨利·亚当斯,并将科学指数增长现象命名为"亚当斯定律"或"亚当斯命题"。
亚当斯——这位世纪之交美国史上的争议人物(其令人不快的反犹言论尤为突出)——对此议题贡献实则有限。雷歇尔偏爱的引文仅模糊提及人类历史进步的加速:"理论可任意假设——譬如18世纪每50年甚至25年知识翻番,在承认加速本身之前具体周期并不重要"。雷歇尔认为"翻番"一词足以证明亚当斯意指指数增长,但此论证稍显牵强。
雷歇尔另提出两位"祖父"候选人。首推柯南·道尔爵士,其短篇小说《克灵普雷兹实验》中"知识如资本生息般繁衍"的论断,虽属文中闲笔,其精辟程度却不逊于亚当斯。第二位威廉·汤姆森(开尔文勋爵)在就职演说中明确宣称:"科学财富遵循复利法则积累"。这位产出660篇论文的科学巨擘(普赖斯赞叹其"几乎每篇都是重大贡献")的定量表述更具说服力。
再溯及上一代学人,我们抵达本文主角。恩格斯在[1844年著作]中写道:"科学[...]的发展至少与人口增长同步;后者与上一代人的数量成比例增长,而科学的进步则与前辈遗留的知识总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遍的情况下亦呈几何级数增长。"(博主注:这个著作指的是恩格斯发表于《德法年鉴》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雷歇尔虽知晓并引用恩格斯著作,却刻意省略几何级数的关键论述。基于删节文本,他得出:"在此意义上,青年恩格斯显然堪称亚当斯定律的先驱"。此判断显然低估了恩格斯论述的深刻性——正是明确提出的几何级数增长模型,使恩格斯当之无愧成为科学计量指数增长理论的奠基人。然而恩格斯并非数学家,因此我们或许有权将其所谓"成比例"不视为字面或技术性表述,而更灵活地解读为"存在稳定的正相关"。但显而易见的是,"几何级数"的明确提法排除了任何替代性解释的可能。雷歇尔非但未对恩格斯应得的学术贡献给予公正评价,反而基于所谓的"恩格斯进步平方定律",杜撰出"恩格斯理论"。这一伪理论源自《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 1883]的粗略笔记:"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其发展力度可以说与(时间)起点的平方距离成正比"。用雷歇尔的话说,这个构想仍处于"令人遗憾的未成熟状态"。在这脆弱基础上,雷歇尔建构后又解构并驳斥了"共产主义科学进步理论"(公允而言,任何其他所谓共产主义科学进步理论都同样缺乏依据)。雷歇尔认为恩格斯1844年的观点已被四十年后的零散笔记完全覆盖。值得玩味的是,在亚当斯提出所谓"倍增"论点后仅隔两段文字(而非四十年),他便写道:"为便于表述,或可借用平方公式作为思维定律;[...]本世纪的吸引力经平方运算即得下世纪吸引力之量度"。无论此隐喻本意如何,显然与指数定律相去甚远。
古谚有云"父权永不可确证"。至于祖父或曾祖父的学术谱系,则更无从定论。家族谱系尚可借助DNA检测消除疑虑,但学术谱系却无此便利工具。引文分析在某些情况下或有助益,然学术传承的脉络愈往深处追溯愈显模糊。我们未必对发现结果感到欣慰,但亦无需为祖先成就强作荣光。就笔者而言,普赖斯-汤姆森-恩格斯这一学术谱系已足慰平生。
文献说明
在史料收集过程中,笔者竭力依托可信来源,尽可能使用原始文献副本。面对当今网络服务近乎无限的便利仍遭遇重重困难,不禁对数十年前那些在没有现代技术辅助下仍能取得成就的历史学者们肃然起敬。纵使他们的某些疏误今可勘正,我们仍当心怀敬意与感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