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对待未来的四种思维方式 精选

已有 6978 次阅读 2025-9-27 06:43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955f0fcef502c93ddc1090c6e27f44df_812KrMyEgTL._SL1500_.jpg

对待未来的四种思维方式

■武夷山

(发布于《中国科学报》2025926日)

 

      20258月,美国MCD图书公司出版社出版了Nick Foster(尼克·福斯特)的著作Could Should Might DontHow We Think About the Future(《可能,应该,也许,否定:我们如何思考未来》)。

   作者尼克·福斯特是出生于英国的设计师,现定居美国加州。他2001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未来设计”领域深耕多年,2018年成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2021年获得“皇家工业设计师”称号,这是英国设计师的最高荣誉。作为 Google X 的设计主管,他曾领导一支由设计师、科研人员和原型师组成的团队,开发脑控计算机接口、智能机器人、平流层互联网气球和邻域规模核聚变等新兴技术。

   本书讨论如何建设一个有利于人类物种生存的未来,这需要明智的决策,因此就需要讨论如何改进决策思维。

   福斯特请读者想象一下未来。无论你想到的是机器人、闪着微光的装置、另一个星球上的萌芽期文明,还是庄稼绝迹、战火弥漫的荒原,都离不开你接触或消费过的电影、图书、广告、媒体等。尼克曾担任谷歌、诺基亚、索尼等知名公司的顶级设计师,一辈子都在想象和设计下一代的产品。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思考现在和未来的框架。他写道,“我们这一代经历的技术和社会变革的速度和力度是我们的祖先从未感受过的,这一变革的效应可能让人不知所措”。

  不过,假定我们就把未来看作是现在之延伸,又会如何?福斯特描述了看待未来的四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本书标题中的四项。他结合历史和当代事件,探讨了人类应对重大问题的不同方式,以及每种思维方式的陷阱和益处。

  持可能型(could)未来观的人是未来事物的推动者。他们对不可思议的新世界抱有幻想,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使他们受挫。持应该型(should)未来观的人过分自信,他们基于不严谨的定量模型(福斯特开玩笑地说这些模型充其量算是“数值小说”)绘制出通向更美好未来的路线图。他们意志坚定、固执己见而自负。福斯特忠告说,面对宣称某种产品或某条路径可以使事物变得更好的言论,一定要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消解“公司的胡言乱语”,“揭示其后的狼子野心”。持也许型(might)未来观的人习惯于对有可能相互冲突的不同未来景观做出概率评估。他们思想开阔,但可能太优柔寡断。持否定型(dont)未来观的人认为,未来肯定要出问题,他们寻找导致未来出问题的各种复杂机理。他们不信任权势者,在探讨一种思想的全生命周期及其影响的时候,往往只看到负面结果。

  福斯特警告说,不要过于坚持上述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规划者尤应注意。他希望读者学会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未来——“少想一些你在科幻片中看到过什么,多想想你在哪里可以买到口香糖”。

  读者可能会感到,本书基调比较悲观,但书的最后出现了一丝希望的亮色。作者写到,现在进入了“对未来有点恐惧的黄金时代”,他号召年轻一代站在负责任和长期主义的立场上思考未来。

  在关于可能型未来观的叙述中,作者专门讨论了科幻与未来的关系。他说,“科幻”(science fiction)这个词语义上其实是自相矛盾的。science关心的是证据、事实和可检验、可重复的结果;而fiction关注的是创造性、发明和想象出的情境。但正是这个矛盾性才使科幻作品分外有趣,分外吸引人。

  作者梳理了西方国家的科幻发展历程。他说,近年来,好莱坞科幻电影特别火。最近10年来,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作品中有7部是科幻片。科幻作品的文化密度如此之高,必然对人们的想象力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公众对于“未来什么东西将是可能的、我们的优先领域应该是什么、未来最终将如何来临”等问题的信念和判断。

  有书评者批评说,本书批判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但笔者认为,在AI和其他新兴技术大热的时代,对未来进行冷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科学报》 (2025-09-26 3    读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3716.html

上一篇:博文细分类:文化杂谈2
下一篇:我与DS的诗歌翻译对比4——英国桂冠诗人约翰. 梅斯菲尔德(1878-1967)诗一首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4 刘进平 张晓良 许培扬 郭战胜 崔锦华 张俊鹏 李杰 钟茂初 范振英 汪运山 晏成和 周忠浩 李学宽 杨正瓴 罗帆 王涛 周健 周政 刘畅 钟炳 叶晓明 王德华 郑永军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0 0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