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文学与历史文献造假现象源远流长

已有 1750 次阅读 2025-10-19 07:58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学与历史文献造假现象源远流长

武夷山

 

JSTOR DAILY杂志网站2025年10月15日发表该杂志编辑Sara Ivry女士的文章Enchanting Imposters(迷人的赝品,https://daily.jstor.org/enchanting-imposters/)。下面请DS摘译此文的部分内容,我修改。

 

迷人的赝品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文学与历史伪造作品虚构馆藏”表明,人类创作同人小说和虚假新闻的历史已有数千年。

 

多年来,该大学斯特恩书籍历史中心的珍本书稿策展人哈文斯(Earle Havens,博主:他也是该校现代语言与文学系兼职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伪造、骗局及其他类型的文学造假。作为策展职责的一部分,哈文斯负责监管“文学与历史伪造作品虚构馆藏”,该收藏可通过JSTOR访问。它包含2000多件物品——珍本书籍、手稿和只存在过很短时间的印刷品。这项收藏是亚瑟·弗里曼和珍妮特·弗里曼的创意,他们在约五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其中的大部分藏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于2011年从弗里曼夫妇手中购得了该收藏的大部分;此后数年,收藏规模持续扩大。

 

哈文斯与JSTOR Daily编辑讨论了他为何觉得宏大的文学伪造传统如此令人着迷。

……

JSTOR Daily:您是如何向学生介绍这个主题的?

 

哈文斯:人们认为这种假新闻现象是数字时代独一无二的发明。事实并非如此,而且人们试图相互欺骗或误导的许多套路、形式和方式,在前现代和现代早期世界与今天如出一辙。为了讲授这种连续性,我按时间顺序,通过历史上不同但独特的时期,来安排我围绕此主题所教的课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开始看到有规律的模式。每学期的开头,我会让他们去查阅维基百科的页面,上面详细列出了近100种人类偏见和心理倾向,它们导致人们编造“假新闻”并在许多情况下相信“假新闻”。如果你通读这个人类偏见和心理倾向的表单,你几乎可以将我们收藏中的不同伪造作品归入其中的每一个类别。伪造也涉及说服工作,某些伪造品具有特定的属性。例如,骗局常常利用新近出现的观察和通信技术,但骗局也需要大行其道才能算成功,否则就无法达到其欺骗大众的目的。

至少就目前而言,我的学生尚无法使用人工智能来帮助他们写论文,因为人工智能从设计上说不是要生成虚假内容或为其辩护的,而我的学生必须在整个学期中多次做与论文相关的事。我开始试着向ChatGPT询问了解一些著名的伪造作品,但由于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特性,它对这些著名赝品几乎一无所知。这一点未来肯定会改变,但目前不是这样。

他们的第一项作业是写一封来自古代世界的假信,而且它必须看似合理;可能这两位对话者之间已经有真实留存下来的信件,然后学生们只需插入一封刚刚被“重新发现”的“遗失”信件。接着,他们需要为这份伪造品辩护。他们必须描述这件实体文物,它现在何处,当初是在何处被发现的。如果他们提到“专家”的工作,我会问:哪位专家?此人在哪里?如果他们说使用了成像技术来试图确定文物的年代,我会问他们:具体是哪种技术?他们必须不断详细阐述,直到说服我,他们编造的东西为真实物件的概率即使不高,至少也得像那么回事儿。

我帮助他们找到那个点,在这个点上他们会出现心甘情愿的怀疑中止,还要学会如何为一个谎言辩护。这实际上有助于他们以非常有力的方式触及真相,有点像突然发现了自己的肌肉居然还很发达。这使他们在多方面变得更具“媒介素养”,能够思考在许多情况下以前从未真正思考过的东西。

 

博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很有意思:让学生试着写一封假信,因为掌握了造假技能,识别赝品的能力才能大大提高,正如最厉害的反扒高手是曾经的小偷一样。我国近些年的科技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如何识别谣言的研究,但所有这些研究者大概率都没造过谣(哈哈!),所以不容易研究出有实用价值的东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506488.html

上一篇:博文细分类:阅读杂谈1
下一篇:博物学先锋、北大哲学教授刘华杰出版了三部博物学小札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17 刘进平 许培扬 张学文 聂广 尤明庆 王安良 崔锦华 周忠浩 钟炳 李志林 冯兆东 孙颉 钟茂初 张忆文 郑永军 李侠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2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