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学术期刊也有科普功能(2006) 精选

已有 7118 次阅读 2023-2-7 10:46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学术期刊也有科普功能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佟贺丰 刘润生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20061126

 

    学术期刊承载原创的科学知识,在理性社会占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其他形态的文明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学术期刊论文中阐述的新实验与新观念,会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潜在的科普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学术期刊中完全可以融入科普内容,可以成为重要的科普载体。例如国外最知名的ScienceNature,每期都有很多通俗内容。Science杂志的通俗性栏目有科技在线、本周科技、社论社评、编辑精选、网络观察、随机抽样、本周新闻、新闻聚焦、新闻人物、读者来信、图书评论、政策论坛、教育论坛,等等,其篇幅要占到整个杂志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果加上“学科视点”(Perspectives)栏目,则整本杂志中通俗性内容的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左右!Nature杂志的情况非常类似。导读、作者介绍、社论社评、科研关注点、新闻、要闻、新闻特写、图书与艺术等通俗栏目的篇幅占整个杂志的三分之一强。若加上“新闻与视点”栏目,则Nature杂志的通俗性内容的篇幅也占到全文的近三分之一。事实上,NatureScience的很多读者主要阅读其通俗性的内容,而不是阅读正式论文。该两刊的影响力,其通俗栏目功莫大焉。

科普非常需要大众传媒的积极参与,而学术杂志的科普栏目会引导大众传媒的记者去注意或发掘某些题材或科技新闻,进行深入报道,起到有效的科学传播作用。例如,英国《卫报》报道了专业期刊上的一篇关于安眠药治疗植物人的论文,《科技日报》驻伦敦记者翻译介绍了《卫报》的报道,本文作者之一武夷山受此启发又写了一篇“从安眠药治疗植物人说起”,发表后引起一些社会反响。可见,从学术期刊到大众传媒可以形成一个科普链。

     国内的一些学术期刊在这方面的认识比较滞后,认为加强了普及性就必然降低学术性。其实,期刊的学术性与普及性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在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等人的一项研究中,《微特电机》杂志(本所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外部链接数高达136个,在他们研究的42种期刊中名列第二。外部链接数多的原因之一,是该刊常常发表一些小发明、小革新之类的文章,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因此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另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04年底的数据,《微特电机》的下载总频次在同类期刊中排在第3位,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那么,我国的学术期刊如何将其潜在的科普功能变成现实呢?

 一是主动与大众传媒合作,推荐值得报道的新成果。

如果学术期刊只登专业论文,则作者和读者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刊物影响力是有限的。国外的很多知名出版商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采取种种措施主动向大众传媒推荐一些值得报道的新成果。与美国Science杂志密切配合的有一个叫做EurekAlert!的系统,它每天都会向免费注册的记者们提供20-30篇即将在Science上发表的重要论文的新闻稿,这些稿件深入浅出,很受大众传媒欢迎,从而借助其力量传播了科研成果。

二是在期刊中增设科普栏目。

增加科普性内容既可以扩大读者面,还可以使本刊原来的读者群开阔眼界。一本期刊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学术水平、影响因子,也取决于受众面、读者面。学术期刊适当增加科普性内容,并不会影响期刊的学术地位,反而可以增加期刊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

三是加强期刊编辑人员的科普能力建设。

学术期刊增设科普栏目后,就不能完全靠作者投稿了,这里需要编辑人员投入更多的劳动和智慧。期刊的编辑人员要注意培养其科普能力,尤其是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以及在标题拟改方面画龙点睛的能力,撰写出让大家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1375192.html

上一篇:美国两名历史学者分析美国保守派人士的反科学情绪
下一篇:最终决定不来本所工作的某人推荐其朋友来——日记摘抄979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11 尤明庆 晏成和 王安良 史晓雷 李学宽 宁利中 郑永军 黄河胜 国际科学编辑 赵凤光 赵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0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