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官方在学术界开展了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行动,中唯独没有提到项目(特别是自然基金)。
因此,一些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定文件、非升即走的要求以及聘期考核文件中,自然基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标准。
在一些地方院校,没有拿到自然科学基金,就觉得低人一等。拿到自然基金,就可以一路飞升,瞬间立马就自信了,职称上了,团队也有了,不仅可以获得奖励,而且名气也上来了。甚至有人认为获得自然基金资助,成为新时期的范进中举。
获得自然科学基金,本身并不代表科研成果,只能说明是项目的计划书,得到认可。那么项目还没有实施,哪来的成果?但由于自然基金结题非常容易,拿到了基金,就可以结题。至少,目前还没听说,那个人获得自然基金资助,而没有结题的情况。
自然基金重申请,轻结题的情况,是导致将基金作为科研成果,成为各种考核、晋升的硬通货的主要原因。从理论的角度来讲,自然基金是不应该当作科研成果的,毕竟它还没有实施,只是计划而已。
由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项目在实施中完全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也就无法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地方院校为了便于管理,所以,只要拿到自然基金,就可以当作成果,并且将其奉为圭臬,这种异化的评价方式是本末倒置。
那么为什么唯项目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呢?
第一,学科评估的需要。在学科评估中,项目成果往往被视为衡量学科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特别是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项目,它们的成功实施不仅代表了学科的研究水平,也体现了学科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在学科评估中,项目数量、项目级别以及项目成果的质量成为了重要的评价指标。
第二,学位点申报的需要。在学位点申请中,项目也是重要的指标之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申请学位点时,需要展示其在该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而项目成果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申请学位点的重要依据。特别是那些与学位点的申请直接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学科交叉融合项目等,它们的成功实施对于提高学位点的申请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学校排名的需要。在学校排名中,项目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无论是国内排名还是国际排名,项目成果都是评价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特别是在一些权威的大学排名中,如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等,项目成果的质量、数量以及影响力都被纳入到了评价体系中。因此,高校为了提升排名,往往会投入大量资源来争取项目,以展示其科研实力。
第四,经费的需要。众所周知,只要有经费到账,学校就会按照经费的总额,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不同的学校可能收取的管理费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有的5%,有的10%,还有的更高。只要有项目,那么学校也会得到好处。钱有了,事情就好办多了。想干事,想发展,没有钱是不行的。
第五,资源分配的需要。任何单位的资源都是有限了,那么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创造最大的价值呢?当然是优先将资源分配给那么能够为学校带来效益的人。所以,一旦能够获得项目,特别是高级别的项目,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资源,然后形成马太效应。
综上所述,“唯项目”现象特别是自然基金备受青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科评估、学位点申请、学校排名、学校的发展以及资源分配等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唯项目”倾向可能导致科研价值取向偏离、政府项目竞争过热以及科研机构服务市场需求的内生动力削弱等问题。
很多博文未发布在博客,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