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你从哪里来”(5):科学技术哲学是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出发点 精选

已有 5168 次阅读 2025-8-10 10:58 |个人分类:简介及学术方向|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原文刊于《系统科学学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5ykJdPmCibKCRmEIpLo2LbGtDa7EqCid1cBYgMFoaEdtKWPJh9wDmIW4nCXpNBDiIwr-sbWByL4u_rnKnrllM85D3IMUEBlfHdfp4vWQJe04_-0OUh_RTSdaFqBWCpZu6oao6gDNylpKU1Edt4OWSQ_bQ_csrTrdrhw8R5NASe8=&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请引用者注明出处。

五、代结束语:科学技术哲学是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与出发点

有必要在“你”降生之后重建人文社会科学,大部分甚至全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都应或多或少置于“你”的大背景之下予以探索和研究,否则将没有意义。之前已作答甚至认为已有定论的问题,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在“你”大行其道之时,均需重新思考,否则将失去大部分意义。

有人认为,如果未来技术突破由 AI 主导,人在人机回圈中的权重“每况愈下”,人类可能转向文明维度(如伦理、文化)的探索,未来几十年可能迎来新的文艺复兴。

先不论“新的文艺复兴”是否可能,即使发生,也绝不可能在所谓的“文明维度”我行我素,而是必将受到技术发展的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譬如“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什么才是?“我思故我在”,何为“思”,何为“在”?如果人不再“思”,至少不是如往日之思,是否仍“在”?泰戈尔的诗“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尼采之言“人是一根绳索,架于超人与禽兽之间”等等,都将赋予新的含义。所谓“终极关怀”,已不再是“终极”。

当下摆在人类面前重大且现实的课题是,在新的种间竞争大背景下思考和进行种内竞争;与之对称的问题是,眼下如火如荼的种内竞争对正在到来的种间竞争的影响。

此外,文科还面临时间和空间上的挑战。在时间上,人类的思维虽“慢”(卡尼曼),直至本世纪初还基本上跟得上相对稳定的社会和更新较为缓慢的知识体系,可以深思熟虑,因而出现康德等这样的大家。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不足以描述知识体系与产业结构更新之快,至少要改为日新周异,乃至时新日异。人类的慢思维捉襟见肘。在操作层面,动辄数万字的长文和少则数月甚至逾年的发表周期,跟不上“你到哪里去”的步伐与节奏。本文之所以“你从哪里来”说起,在根本上是出于逻辑次序,原因之一也在于研究对象已成为历史,可以静下心来(自然还存在诸多甚至重大缺陷)。在空间(指内容)上,关于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面临引文的琐碎性。不是引少数名人,以及一言足矣,而是众说纷纭,往往只是片言只语,如多位嘉宾参与的圆桌会议上随时插嘴的即兴式发言,少有权威一锤定音;加之由于领域之分散性和前沿性,难觅一致的语境和精准把握;写参考文献成为新的难题。学术的评价标准也应作相应调整,由严谨向新意倾斜,完整向突破倾斜,结论向问题倾斜,耗时的长篇大论向短平快倾斜。 

一种新形态的哲学正在浮现,即和技术紧密结合、从技术本身出发来探究的哲学“正在浮现”的不仅是哲学,而且是包括哲学在内的“新形态”的全部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哲学就是新人文社会科学的起点。

科技哲学的自然哲学研究世界1,也就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对应于“你从哪里来”的长时段;科学哲学讨论科学知识的结构、传播,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科学革命;技术哲学探索技术整体和分门别类的发展路径,探索人工自然的结构、生态关系和发展规律。近年来,技术哲学分化出工程哲学和产业哲学,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对于产业乃至国家的发展必不可少。产业哲学直接以产业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政策及其可能性。STS全面探索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探索这种关系嵌入于各种语境和场景的特殊情况。科技史在时间的长河中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信息哲学和系统哲学覆盖各个分支。科学技术哲学介于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架起沟通二者的桥梁。推进新人文社会科学的建构与发展,科学技术哲学界赋予重任,责无旁贷。国家社科基金2025年学科分类新增“科学技术与社会”,正显示了这一趋势。

当下,学术界十之八九会用到形形色色的大模型,可能还不止一个,科技哲学界尤甚。于是作为新人文社会科学的起点,科学技术哲学呈现一个新的特点:人工智能既是研究对象,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研究的主体。人工智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从确定研究方向、选题、写大纲和摘要的全过程,并且参与学术评价、设计ppt等。在此过程中,人类研究主体多次与人工智能“主体”沟通交流,人类研究主体从中获益良多,人工智能主体也在一次次人机回圈中愈加“聪明”起来,以及拥有更丰富优质和经过一再蒸馏的“语料”。人文社会科学有待重建,作为出发点的科技哲学同样需要重建,包括将自己的研究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跟上人工智能聪明起来的节奏。与此同时,也就投身于实践,在具身世界3到来之际,为世界2,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演化而尽心尽力。

同为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与出发点的还有心理学,不仅研究“我和你”关系中的“我”,而且研究其中的“你”。笔者将另文讨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497125.html

上一篇:“你从哪里来”的三个时段——兼及新人文社会科学(4 短时段)
收藏 IP: 117.89.54.*| 热度|

13 刘钢 郑永军 武夷山 周健 王涛 杨正瓴 范振英 刘立 晏成和 李侠 崔锦华 汪运山 钟茂初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3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