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你从哪里来”的三个时段——兼及新人文社会科学(3 中时段)

已有 344 次阅读 2025-8-2 20:46 |个人分类:交叉|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原文刊于《系统科学学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5ykJdPmCibKCRmEIpLo2LbGtDa7EqCid1cBYgMFoaEdtKWPJh9wDmIW4nCXpNBDiIwr-sbWByL4u_rnKnrllM85D3IMUEBlfHdfp4vWQJe04_-0OUh_RTSdaFqBWCpZu6oao6gDNylpKU1Edt4OWSQ_bQ_csrTrdrhw8R5NASe8=&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请引用者注明出处。

 

三、中时段

中时段延续长时段的螺旋与震荡并打上自身的印记,更重要的是出现为中时段所特有的“树状”演化模式。

1.人类社会的螺旋与震荡

人工自然之出现离不开来自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以及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的运行及投入,这是中时段不同于长时段之处。具体而言,就是出现了产业螺旋和社会运行的螺旋,以及0-1-n的震荡。

产业螺旋主要指供需螺旋和一二三产螺旋。供需螺旋是最基本的产业螺旋。供给满足需求或激发新的需求,唤醒潜在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暴露供给之不足。供需矛盾产生张力,供给满足需求释放张力。供给与需求形成螺旋的关键之一是在供需螺旋中个人的身份转换,从供方的员工变身为需方的消费者。消费不足会导致供给过剩而陷入内卷。这就关系到劳资双方的博弈(含合作,下同),关系到就业和分配,以及关系到极端重要的教育业,后文还要述及。

关键之二是商业化,供方由商业化收回投资实现利润后进行(扩大)再生产,需方的需求得以满足而在不同侧面和程度上被赋能和提升,双方的交易使供需成环而螺旋得以运行;消费者的反馈有助于螺旋完善。商业化的关键点是供方的投入产出比和需方的功能价格比,以及这两个“比”之间的博弈。在产业链上,商业化往往要经由一系列环节。大模型的技术含量显然远高于短视频,但后者在商业化上的覆盖面、可持续和快捷则优于大模型。游戏与英伟达的关系亦然。商业化的核心是信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供需双方选择之便利,提升交易之信用,极大提高了双方相遇和成交的概率,“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也可能过于强势而削弱供需螺旋。“猜你喜欢”,既是供需的精准对接,也可能置需方于信息茧房。如果需求得不到提升,最终可能消弭供需张力,致使供需螺旋失去动力和方向。

作为产业螺旋乃至整个中时段螺旋式演化的主要部分,供需螺旋不仅投入属于长时段的资源如土地、原材料和能源并将其货币化,而且投入属于中时段的要素,如人的意图和决策,人力资源、资金、知识、信用和需求。可以说,除了深山密林中尚未发现的原始部落,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是主动参与,就是被动卷入供需螺旋之中。供需螺旋的动力,首先在于供需双方的博弈,其次在于供方内部横向也就是同行之间的竞争。信用是供需螺旋的核心要素。“退货”意味着一次供需螺旋的撤销,这是中时段螺旋式演化的特征之一,与之相关的还有对违约的惩罚。信息透明和公平竞争是供需螺旋存在与演化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出于环保和生态的考虑,希望将相应的科学技术整合于供需螺旋中。然而由于供方投入产出比因此而下降,需方则搭便车享受功能而不付出价格,致使商业化环节受限,难以形成完整的螺旋。这也是中时段螺旋式演化所固有的困境,既要遵循长时段的规律,又要维系自身的存在和演化。

在供需螺旋的演化中,一方面人工自然得以更新换代,沿与量子阶梯平行的运动形式阶梯上升,由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化学运动到生命运动,正在进入意识运动和量子运动;另一方面个人提升自己的需求层次和功能价格比的内涵,并对供方提出更高要求。

一二三产之间的螺旋是产业螺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一二三产不分,处于混沌状态;工业革命后分化出一二三产。近数十年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一产和二产,以及服务服务业,其典型是“产业”互联网。最新进展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垂直模型向各行各业的辐射和赋能。提升后的一产和二产又以新的数据、材料(芯片)和设施(光刻机),支撑更强大先进的三产,同时提升就业岗位的高度,人的需求层次也得到提升。游戏业在服务业中发挥特殊作用。人类的生命周期和代际周期是生物周期的延续,教育周期架起自然周期与产业螺旋之桥梁。人工智能将对教育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产业螺旋的主体是个人和公司等各种机构,在此之上,还有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关系构成的社会螺旋,国家是社会螺旋的主体。国家之间的博弈与竞争是社会螺旋运转的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螺旋演化的方向。产业螺旋既是社会螺旋的基础,由下而上作用于社会螺旋;又是社会螺旋的产物,受社会螺旋的选择、制约和引导。如英国之于工业革命,杭州之于DeepSeek。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即授予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领域的“回圈”概念与螺旋有相通之处。农业社会主要是“天人回圈”,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人机回圈,从卓别林《摩登时代》中,人不得不俯身降格为机器演化至今,机器正在向人迈进,人机界面友好。生产服务业开启机机回圈。服务服务业则是自我迭代,加速机机回圈。机机回圈无须供需对接,也不存在供给侧员工与需求侧消费者身份转换。

从根本上说,产业螺旋和社会螺旋的动力来自人性。好奇心驱使认识未知世界,对更高效率和支配权的追求需要更强悍高效和精准的技术手段和设施,竞争的压力驱使形形色色的“加速主义”大行其道。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实则中时段的人类以“人为”之名,行长时段自然界继续演化之实。人类的竞争也就是种内竞争必然会影响到人类与新“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以及有可能延伸到正在出现的新的螺旋——新物种的种内竞争中,新物种的种内竞争也可能向下介入人类的种内竞争。赵汀阳警示,假如将来出现两种以上的超级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相当于存在两个上帝,其结果有可能非常惨烈。

长时段的收敛-涌现-发散震荡演化在中时段也有体现,重大科技创新会开启新的影响全局的发展路径,亦即熟知的0-1,这就是收敛及紧接着的涌现。从0刚迈出的一步,犹如混沌初开,供需双方均处于某种茫然状态。涌现为1,豁然开朗,供需都看到了对方对自己意味着什么。1具有最大的势,是商业化的第一步,随后波及此后全部1-n,不仅是链,而且是发散的树状结构。工业革命之后人工自然的每一步提升都是或大或小的0-1。蒸汽机无疑是最大的一步。瓦特看得很清楚:“我的蒸汽机是‘万能机’,可以和所有工作机相结合。”随后有内燃机、电机;合成尿素开启了化工业;计算机向人工智能进军。1,往回看是收敛;看当下是涌现,往前看是发散。

作为1,均有种种不完善。ChatGPT是人工智能领域的1,既开辟了广阔乃至无限的市场,又因其芯片之昂贵,数据和算力之巨大,以及耗能耗时而限制了涌现之后的发散之路,也延迟了新螺旋的形成。DeepSeek以高性价比迎合了这一如饥似渴的需求,1-n迅捷开枝散叶,新螺旋日渐完善。技术封锁反其道而行之,思维链透明和开源则走技术民主化之路,让发散更广更快,其中也孕育着风险。由大模型、垂直模型,到嵌入场景的终端服务,以及形形色色的具身智能,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服务业产业链正在形成。具身智能不仅是服务业产业链的一环,而且“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和融入一产和二产之中。一二三产,从原始的混沌,经工业革命的分化,正在趋于融合。

对于震荡演化之涌现和爆发,以及螺旋演化形成新螺旋,关注点往往上升到更高层面。譬如工业革命何以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不是另外的某时某处;眼下的问题是,为什么DS是在杭州,而不是……。站在中时段的视角,在产业层面发生了震荡和螺旋,人工自然因此得以跃升,只是初级层面的回答。更深层面的问题是,发生于何时关系到螺旋和震荡的周期,发生于何地则关系到发生螺旋与震荡所嵌入的场景,由此可以揭示0-1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产业螺旋和0-1-n震荡是中时段的重要内容,是长时段螺旋式演化和震荡演化在中时段的映射并打上了中时段的印记,处处可见耗散结构理论和分形理论的身影。投入产出比和功能价格比则体现了中时段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2.“树状”演化模式

中时段具有为长时段所没有的树根-树干-树冠三阶段“树状”演化规律,体现在社会、知识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

社会领域的三阶段为传统-现代-后现代,类似的说法还有托夫勒的“三次浪潮”等。世界各国无不具有久远的传统,植根于特定场景/地方,从热带雨林到冰天雪地,崇山峻岭到江河湖海,形成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生活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一往无前的科技革命,所有的传统都必须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在不同程度上确立主要由市场经济、个人权利,以及人际,特别是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等构成的现代性。现代性是人际和国际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随着生态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等的发展,高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推进,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浪潮拍岸而来,既弥补现代性的不足,又相互包容。然而后现代的某些流派在批判现代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沦为相对主义,甚至堕入虚妄。

知识论领域三个阶段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其一是知识的范围和主体:原住民的原地方性知识-人类的普适性知识-个人和群体性知识。释义学认为,一切解释都已经过了解释,一切解释都还要再经过解释。目前看来,此言后半句成立,前半句存疑。一切解释均源于原地方性知识。原地方性知识是原初的解释,彼此间难以通约,是亨廷顿“文明冲突”的根源。近代以降,一种新的知识突破所有原地方性知识的藩篱席卷全球,那就是科学、科学思想、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现代性。普适性知识超越原地方和原住民,超越场景和语境,因“脱嵌”而属于全人类。知识就是力量/权力,权力源于非嵌入。在此基础上,新的地方性、群体性和个人知识纷纷涌现,相互兼容,枝繁叶茂。枝叶间的最大公约数是普适性知识。

其二是知识的形式:由隐性知识经编码知识到编码知识与隐性知识兼容。原住民的原地方性知识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难以言传的经验,以及人际和人己关系,主要是对族群/乡亲和“原地方”,也就是祖国/故乡说不尽的情感。经验和情感都深深嵌入于原地方和原住民之中。普适性知识在形式上就是编码知识,第二阶段的知识因编码而得以为更多人共享。在第三阶段,其一,个人和群体将普适性知识嵌入于形形色色的场景,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形成丰富多彩的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和情感,由此孕育新的隐性知识;其二,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选项需要新的隐性知识。英国诗人济慈在19世纪写道,在怀疑和不确定中生活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个人、群体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最终将依赖于这种旨在创新的隐性知识。想象如神话、童话是一类介于编码知识隐性知识之间的知识

其三是物化的知识——技术,主要是工具和工艺。远古时期的技术高度嵌入,适用于特定场景和高度个性化。使用过程依赖于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需要长期摸索和体验。工业革命开启了物化知识的第二阶段,特征是标准化、可替代和普遍适用。这是物化的编码知识。一方面在于其时的技术主要是满足人彼此雷同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由此得以构建环环相扣层层叠叠的工业体系。瓦特很清楚,他的蒸汽机是“万能机”,可用于各种场景。其中“知其所以然”的原理未必人人皆知,但根据说明书清晰的条文即可安全使用并达到预期结果。这是关于使用规范的编码知识,也可以归入物化编码知识。

工业革命不仅是中时段人类史,而且是长时段迄今全部自然史的转折点。经济史名家克拉克认为“人类历史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就是1800年前后的工业革命;世界只有‘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的分别。”人工自然在产业螺旋和社会螺旋的推动下降生并演化,继而本身参与其间而推进后续的螺旋,并且开始一二三产的分化。“技术降临,诸神隐退”,这是两百年前荷尔德林的忧虑。梁漱溟提出的天人、人际和人己三大关系,只适用于传统社会;工业革命后实为天人、人机、人际和人己四大关系。如果说,人类是自然界演化异化的产物,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学意义自然界演化异化的产物。

转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长时段的某些特征,在中时段的工业革命后发生逆转。参与螺旋的物质的量和能量从越来越少,到人口和能耗激增,以及从几乎完全依赖于邻近螺旋,到依赖减弱,在更早期的螺旋中开发能源如化学能与核能。所涉及的空间从越来越小到越来越大,走出地球、太阳系,迈向宇宙深处。涉及的时间由越来越短,到一方面继承这一趋势,螺旋的周期越来越短,另一方面由生物技术延年益寿,以数据存储等方式获得永生。元宇宙进而开发虚拟时空。在知识层面上,转折表现为某种“归零”,人是机器,随后沿量子阶梯一路向上。眼下正在通往、接近,并可能超越长时段演化的最高成就——意识运动。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步进入物化知识的第三阶段,日益满足柔性化个性化高情感的需要。对于主体来说,选择面扩大和需求层次提升,共同要求用户发展新的隐性知识。

在知识论三个层面的三个阶段的背后,思想市场的身影和上述产业螺旋的商业化隐约可见。

再看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

马克思将认识过程区分为“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第一条道路的起点、两条道路的转折点,以及第二条道路的终点,就是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一来主体的立场和视角各异,众说纷纭;二来对象以千般样貌示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经过分析、抽象、比较和假说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科学还需经由实验,逐步揭示真相,形成共识。这就是只存在于思维中的第二阶段“抽象的规定”。随之开启的“第二条道路”又回到现实世界。每个主体,出于各自的认识动机,将关于对象的“抽象的规定”嵌入特定的场景中,并且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应用于其他类似的对象。第二条道路还将检验和完善第一条道路。两条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周而复始反复推进,形成类似长时段中的螺旋。第一条道路脱嵌、收敛,第二条道路为嵌入和发散,这也类似于长时段中的震荡。两条道路不仅是“知”,而且是“行”,知行合一。

类似的说法还有“看山”的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

社会与知识论的三个阶段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传统对应于原地方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现代性对应于普适性知识和编码知识,后现代对应于林林总总的个人和群体性知识。社会与知识论的三个阶段汇成宏大的参天大树。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个人和关系到个别事物的小树,然而却时时都在,处处都在,因而具有某种意义的基础性。

三个方面的三个阶段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特点:由树根、树干到树冠。各种传统、原地方性和隐性知识,以及认识的第一阶段,植根于由特定主体(原住民和个人)、特定对象及其场景(原地方),以及由此组成的特定关系之中。第二阶段,现代性、普适性知识和抽象的规定的共同点是“脱嵌”,为不同主体所共有,以及适用于各种场景。这就是大树的树干。“树”是一种隐喻。如果说,现实世界还有相应于树根和树冠的存在,那么树干只存在于抽象世界,然而却意义非凡: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形形色色的“终结”论即止于此。然而,“昌”有待继续前行,因而历史没有终结。抽象的现代性、普适性知识和抽象的规定还要回到和嵌入于现实世界,树干将开枝散叶,长成浓密的树冠。枝叶既各具个性,没有两片叶子完全相同,又彼此交融,并拥有同一个树干。总体而言,由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收敛,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是收敛基础上的发散。黑格尔将此三个阶段归结为“杂多-无差别的一-有差别的一”。树茁壮生长的终极源泉来自长时段,拉力源于中时段人的需求层次的博弈和提升。

社会螺旋和社会树关乎文明冲突亦即人类的种内竞争,并经由产业螺旋和知识树影响到正在出现的种间竞争,赵汀阳之忧虑并非杞人忧天。认知树则关系到知识获得之路。

中时段内容多且复杂,却是与“你从哪里来”最贴近的时段,同时也关系到“你是谁”和“你到哪里去”,值得拓展和深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844-1496237.html

上一篇:“你从哪里来”的三个时段——兼及新人文社会科学(2 长时段)
收藏 IP: 117.89.54.*| 热度|

2 王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