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一声叹息,春节前后又有两位年轻博士去世 精选

已有 7736 次阅读 2025-2-11 09:16 |个人分类:科学网置顶博文|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对于多数上班族而言,春节假期已经结束,又开始为生活奔波与劳累。不过对于高校专任教师而言,尽管寒假还没有结束,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任教师,早已投入工作之中,基本上为同一件事忙碌,那就是写基金本子,卷国家级项目。

国家级项目对于理工科青年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是他们保住工作、完成考核以及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卷国家级项目这条道路上,很多专任教师都是无法游离于事外。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加入卷基金行列,总得牺牲假期的时间来完成。

唯一不同的就是有人看淡了与自己和解,寻找一种花费时间少的方式来应付这种任务而已。虽说有逃避的嫌疑,但不失为一种策略。

毕竟不能事事顺意,有长恨此生非我有的感觉也实属正常。自从去年觉悟以来,发现今年轻松很多。虽然还是得牺牲时间来应付任务,但总体感觉轻松多了,毕竟无所求。

然而,在写本子的过程中,看到近期的两则新闻,心理顿时五味杂陈。

其中一则新闻为:“2025年1月31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非遗研究专家宋文文因病逝世,年仅41岁。其学术生涯短暂却璀璨,离世令艺术教育界深切哀恸。”

宋老师是艺术学博士、博士后,深耕美术教育与非遗研究领域,历任淮海工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职,主持多项重要课题,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她以“核心素养”课程研究为核心,推动艺术教育革新,主张从跨学科真实情境中重构教学逻辑,其系列讲座《艺术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养成》为一线教师提供了重要理论范式。

第二则新闻为“上海华略智库高级合伙人兼自贸区港首席专家、改革创新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李锋博士,于2025年1月27日春节休假期间遭遇意外,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48岁。”

李博士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省级政府研究部门任职。入职华略智库后,李锋博士亲自创立改革创新研究院并担任院长兼自贸区港首席专家;工作期间,李锋博士高质量完成了几十项重大研究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新闻中提到的两位博士不仅非常年轻,而且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都英年早逝,这对于他们的家人而言是无法承受的。每当看到这种新闻,心中都会有所触动,甚至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毕竟年龄与他们差不了多少,所从事的工作与他们基本相似,深怕哪一天一步小心就步入他们的行列。

虽然每个人的死因不一样,有多重因素造成,但近年来高校专任教师的考核要求水涨船高,日子越来越难过。无论是发表学术论文,还是申请项目,都是无比的卷,无比的难;导致他们无法安心工作与科研,为了完成任务透支身体。

此外,拒不完成统计,2024年就有40多位在高校与科研院所工作的同行去世。那么,近年来青年学者早逝现象越来越突出,是否与当前过于内卷的环境与考核机制有关,这是值得重视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热衷追求基金、职称、帽子等身外物,损害了身体,导致英年早逝,这绝对是一桩赔本的买卖。想通了这点,立马就释然了,管它外面洪水滔天,养好身体才是王道。毕竟留着青山在,才会有柴烧。

很多博文未发布在博客,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图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7932-1472476.html

上一篇:2024年41位年轻学者去世,最小的31岁
下一篇:破五唯后,唯项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收藏 IP: 218.107.223.*| 热度|

19 王涛 刘进平 池德龙 王从彦 钟定胜 宁利中 朱爱军 崔锦华 陆仲绩 汪运山 郑永军 高宏 朱林 刘跃 钟炳 孙颉 汪育才 雒运强 褚海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