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啄木鸟专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qinghui 对错误的数学论点发表评论

博文

Zmn-1281 薛问天: 不能把错误的内容作为蕴含命题的特性,评一阳生《1275》。

已有 197 次阅读 2025-4-1 08:20 |个人分类:数学啄木鸟|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编者按。下面是薛问天先生的文章,是对一阳生先生的《Zmn-1275一文评论。现在发布如下,供网友们共享。请大家关注并积极评论。另外本《专栏》重申,这里纯属学术讨论,所有发布的各种意见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专栏》编辑部的意见。《专栏》中有些文章发扬了啄木鸟精神,对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言论进行了说理的批评。但请大家注意,也有些有严重错误的文章在这里发布,就是为了引起和得到广大网友们的评论。不要以为在这里发布的文章都是正确无误的。】

 

 

 

不能把错误的内容作为蕴含命题的特性

评一阳生《1275》

薛问天

xuewentian2006@sina.cn

薛问天-s.jpg我们来一个个地分析一阳生文章的内容。

一、关于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

就是要认清真值判断过程和判断结论之间的关系。要认清这个事实,既使在判断过程中,知道p→q是真的。q的真假也不能由p完全决定。所谓【不能完全决定】,意思是说有些情况下可以,有些情况下不行。当p为真时,肯定决定了q也是真的,但当p为假时,就决定不了,q可真也可能是假的。【不能完全决定】这是这个判断过程的规律,这个判断过程【到底p能不能决定q的真值】並不是【判断之后】才知道的结论。在判断过程末扏行时,我们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关于这个判断过程q的真假不能由p来完全决定。

 我认为承认了【在判断q真值的过程阶段,p是必要的背景知识,但未必是充分的。】已经是对这个判断过程有了正确的认识。

我仍然坚持认为不应把作为判断过程说成是【q的真值判断依赖于p】,应说成是当p→q为真时,【q的真值判断不完全依赖于p】,或这么说当p→q为真时,【q的真值判断在P为真时一定为真,在p为假时还判断不了。】

因此不能把【q的真值判断依赖于p,】认为是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这样认为是不恰当的。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是:【p→q为真时,q的真值判断不完全依赖于p。q的真值判断,在p为真时一定为真,在p为假时还判断不了q的真假。】要明确这才是蕴含命题的基本特征。

 

 

二、不能忽略同一律,假设p、q、¬p、¬q均为真。

对于忽略同一律,一阳生说【这是最平常不过的逻辑方式方法】,是错误的。同一律在逻辑中不能忽略。事实上,一阳生的推论也並不是忽略同一律和假设p、q、¬p、¬q均为真。而是在进行错误的推论。

要知道一阳生先生所说的【忽略同一律,假设p、q、¬p、¬q均为真。】完全是一阳生先生的主观想像和胡言乱语。在逻辑上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说【在忽略同一律和假设分命题均为真条件下,暂无法讨论分命题为假的情况,】逻辑命题的基本原理就是命题有真有假。说什么【无法讨论分命题为假的情况】,在你的逻辑中不讨论【命题为假的情况】,这算什么逻辑。命题全是真的,还讨论什么【矛盾冲突】【不矛盾不冲突】。逻辑中讨论的命题有真有假,有两种可能。如果命题全是真的,这算什么逻辑。

1,一阳生先生说:【我们认为前提相同而结论相反的蕴含命题之间如p → q与p → ¬q、¬p → q与¬p→¬q是矛盾冲突的,认为任一蕴含命题如p → q与与其前提相反的两个命题¬p → q和¬p → ¬q均不矛盾不冲突。这就是蕴含命题的另一重要特征。】

 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

①,一阳生先生认为p → q与p → ¬q 是【矛盾和冲突】的,实际上並不完全如此。要知道,在p为真时,无论q是真是假,p → q与p → ¬q都是一真一假,因而是矛盾冲突的。这没问题正确。但只要p为假,无论q是真是假,p → q与p → ¬q都为真,怎么能说它们【是矛盾冲突的】呢?显然错了。

②一阳生先生认为¬p → q与¬p→¬q是【矛盾和冲突】的,实际上並不完全如此。要知道,在p为假时,无论q是真是假,¬p → q与¬p → ¬q都是一真一假,因而是矛盾冲突的。这没问题正确。但只要p为真,无论q是真是假,¬p → q与¬p → ¬q都为真,怎么能说它们【是矛盾冲突的】呢?显然也错了。

③一阳生先生认为p → q与¬p → q是【不矛盾不冲突】的,实际上並不完全如此。当q为真时,无论p为真为假,p → q与¬p → q都为真,说它们【不矛盾不冲突】,当然没问题是正确的。但是当q为假时,无论p为真为假,p → q与¬p → q都是一真一假,怎么能说它们【不矛盾不冲突】呢?显然错了,这时它们是矛盾冲突的。

④一阳生先生认为p → q与¬p → ¬q是【不矛盾不冲突】的,实际上並不完全如此。当p和q同时为真,或p和q同时为假时,p → q与¬p → ¬q都为真,说它们【不矛盾不冲突】,当然没问题是正确的。但是当p为真q为假,或p为真q为假时,p → q与¬p → q都是一真一假,怎么能说它们【不矛盾不冲突】呢?显然错了,这时它们是矛盾冲突的。

也就是说,一阳生先生把並不完全矛盾冲实的,说成是矛盾冲突的。把並不完全不矛盾不冲突的,说是不矛盾不冲突。当然这是错误的。这个错误也不可能用【忽略同一律,假设p、q、¬p、¬q均为真。】做出是正确推理的解释。

一阳生先生说【这就是蕴含命题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显然是错误的。不能把蕴含命题並不满足的错误的内容作为蕴含命题的特征。

一阳生先生说【薛老师用已经定义参照标准、遵守同一律和区分分命题真假条件下的蕴含命题真值定义,来攻击处在忽略同一律和假设分命题均为真、以及没有定义参照标准条件下的蕴含命题重要特征,纯属无效攻击!】

一阳生的【忽略同一律】的逻辑,本身就是主观的胡言乱语,没有人会承认这样的逻辑。当然要受到攻击。而且用这种逻辑也解释不了你的上述论断和认识的错误。

 

 2,一阳生坚持对4个蕴含命题所说的①②③④四个错误,而且说【蕴含命题分命题的真假不影响其(不)冲突(不)矛盾性。这就是由蕴含命题基本特征延伸而出的具有普适性的另一重要特征。】只要看看我上面的评论,这些错误就一目了然了,蕴含命题分命题的真假对其(不)冲突(不)矛盾性影响很大。严格证明一阳生的论断是错误的。

一阳生辩解说【薛老师没有注意到这时候的重要特征并没有受到参照标准给予的适应范围上的限制约束。】好吧,我们来分析下面这段三。

 

三、【定义参照标准,约束重要特征的适应范围。】解释和改正不了这个错误。

1,首先这4个论断①②③④放在一起本身就引起了矛盾。如③说p → q与¬p → q是【不矛盾不冲突】的,④说p → q与¬p → ¬q是【不矛盾不冲突】的。那么由③和④即可推出¬p → q与¬p → ¬q是【不矛盾不冲突】的,这就同②说¬p → q与¬p→¬q是【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了矛盾。

其实一阳生已知道这一矛盾的事实,说这是【四个蕴含命题彼此之间冲突矛盾与不冲突不矛盾并存的乱象】,而且想用【定义一个参照标准对其进行干预】来克服这种【乱象】。显然由于矛盾的乱象是由①②③④的错误引起的,不纠正这些错误,矛盾是无法克服的。

 

2,一阳生采用的【定义一个参照标准对其进行干预】,就是在某种p和q的真假组合(即使参照命题的前提和结论为真的组合)下,考察有关论断。发现有误就来限制和改正。如在p和q为真的情况下发现【¬p → q与¬p→¬q的真值均与参照标准不冲突不矛盾均为真。进而依据参照标准,¬p → q与¬p→¬q之间不冲突不矛盾,】即同②发生矛盾。于是一阳生就用此来限制和改正。一阳生就采取果断措施说【他们之间的由蕴含命题重要特征导致的冲突矛盾关系被参照标准消灭;】就这样把②给完全否定了。其实一阳生的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②虽然有错,但不能完全否定。关于②我们已说得很清楚,〖②一阳生先生认为¬p → q与¬p→¬q是【矛盾和冲突】的,实际上並不完全如此。要知道,在p为假时,无论q是真是假,¬p → q与¬p → ¬q都是一真一假,因而是矛盾冲突的。这没问题正确。但只要p为真,无论q是真是假,¬p → q与¬p → ¬q都为真,因而它们是【不矛盾不冲突的】。〗

不能把〖在p为假时,无论q是真是假,¬p → q与¬p → ¬q都是一真一假,因而是矛盾冲突的。〗这个②正确的部分也否定掉。

接着一阳生说【p → ¬q与¬p → q、¬p→¬q之间均冲突矛盾,他们之间的由蕴含命题重要特征导致的不冲突不矛盾关系被参照标准消灭】。实际上尽管在p和q都为真时,p → ¬q为假,¬p → q和¬p→¬q为真,所以p → ¬q与¬p → q、¬p→¬q均有矛盾。但是当p为真q为假,或p为假q为真时,p → ¬q和¬p → q都为真,所以p → ¬q和¬p → q並不冲实。当q为假而p无论是真假,都有p → ¬q和¬p → ¬q都为真,所以p → ¬q和¬p → ¬q並不冲实。因而【p → ¬q与¬p → q、¬p→¬q之间不冲突不矛盾】的命题,不能完全否定。

可见一阳的否定和【消灭】又犯了错误。消灭了原来乱象,又产生了新的乱象和矛盾。只能在有些情况下否定,而不能完全否定。

 

四、蕴含命题实际它很简单,不要搞得如此复杂。

蕴含命题实际很筒单,就是由前题→结论,两个分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它的真值很容易由分命题的真值来决定。即除了前题为真结论为假构成的复合命题是假的外,在其它情况下复合命题全为真。如果前题用p和¬p表示,结论用q和¬q来表示,共有四种蕴含命题蕴含命题的真假值全由真值表给出,一查便知。蕴含命题的真假值全是由p和q的直假值的4种组合决定,不分什么【第一性第二性】,就一个确定的真假值。

按照真假值表求四个蕴含命题的真假值是典型的正规方法。一阳生说来说去,就是所谓的选择参照标准。在四个蕴含命题中任选一个,然后选其前提和结论为真,实际上就是任选p和q真假的四种情况。这就等价于在查这个真值表来求各蕴含命题的真假值。

实际上可看出在各种情况下一阳生所列的性质①②③④的对错,表中的对用V表示,错用X表示。

 

参照标准

p

q  

①.

p→q

T

T

V

X

V

V

p→¬q

T

F

V

X

X

X

¬p→q

F

T

X

V

V

X

¬p→¬q

F

F

X

V

X

V

 

 

尽管一阳生说【定义参照标准之后,冲突矛盾与不冲突不矛盾并存的乱象被消除。】但我们还是要问一阳生先生,你是否真的用参照标准的限制,把这些错误完全和正确地改正过来了。我看可能未必。还是用查表方法最为简单。根本不存在这些【乱象】。

 

五、关于“蕴含怪论”。

所谓“蕴含怪论”,并不那么简单,有它一定的意义所在。并不完全像一阳生先生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缺乏深刻洞见】和【超出适应范围】。我己经请DeepSeek对此发表了㸔法。

 

 

【编者注。读者可点击頁面最上面的〖博文〗这个选項,来查找本《专栏》的其它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5313-1480191.html

上一篇:Zmn-1280 薛问天: 这是典型的【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的坏习惯。评师教民《1274》
下一篇:Zmn-1282 杨六省 :教科书在证明√2不是有理数过程中犯了5个错误(单页简明版)_1( 修改稿2)
收藏 IP: 111.18.2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7 1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