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上海春考作文题:
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
以下是我用30分钟写的“试水”作文。
事实和看法——抽象阶梯的两端
“用事实来说话”“事实胜于雄辩”……当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持同意的态度,并认为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别的东西都是多余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人一味地表达观点或者结论,既没有基于事实,也没有向大家罗列事实。
那么,事实和看法究竟呈何种关系?有没有脱离事实的看法?有没有脱离看法的事实?
首先,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对很多问题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持何种看法,都要基于事实;并且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要给出支撑观点的事实。中学生写议论文需要这样;作者写时评文章发在报纸上,需要这样;大众日常和别人交谈、表达观点需要这样;科研工作者写科研论文也需要这样。如果脱离了事实去表达看法,充其量这只是自己的个人观点,其正确性存疑。
其次,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经常在报刊和微信号看到一些“讲故事”的非虚构报道。写作者采访了几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故事编织成一篇非虚构报道。读者在阅读时,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获得了消遣。但问题是:读者读完这个故事,往往不清楚写作者究竟要说明什么?或者说,写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他/她希望读者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他/她希望社会管理部门怎么做?
再次,当事实和看法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写作能达到最大的“冲击力”。我经常看一些发表在报纸上的时评。无论是《解放日报》的司马心(凌河),《中国青年报》的曹林,还是《中国科学报》的李思辉,写时评都讲究事实和看法相结合。读这样的时评,我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因为既读到了自己可能忽略的新闻事实,又得到了作者的观点,还品味了作者的逻辑思辨过程。
而在大学里参加座谈会发言,或者给别人作辅导报告,显然也需要看法和事实相结合。我曾听了别人的发言或者辅导报告。好的发言或者报告抽象和形象相结合,而不大好的报告通篇都是抽象的观点,或者通篇都是讲故事,以至于散场后,听众什么都没有记住。有学者曾提出“抽象阶梯”的概念——我们假想有一个阶梯,“抽象”的内容(比如看法)在抽象阶梯的顶端,形象的内容(比如事实)在抽象阶梯的底端;好的文章需要在抽象阶梯的两段来回跳跃,而不是一味地在顶端或者顶端。这不但是写文章的奥秘,也是演讲、发言的奥秘!
(二)
以下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给我的打分和分析。
这篇文章可以给到58分左右(满分70分),以下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优点(约50分基础表现)
1.紧扣题意,观点明确(15分):文章开篇通过引用常见话语引出话题,进而自然地提出“事实和看法究竟呈何种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并明确指出“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题意的把握较为精准。
2.论证层次清晰(15分):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分别从“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和“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接着阐述“当事实和看法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写作能达到最大的‘冲击力’”,最后结合自身经历进一步强调看法和事实相结合的重要性。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逻辑连贯,层次分明。
3.论据丰富且具代表性(12分):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了多个不同领域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在论证“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时,提到中学生写议论文、作者写时评文章、大众日常交谈、科研工作者写科研论文等;在论证“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时,以报刊和微信号上的非虚构报道为例;在说明事实和看法结合的好处时,列举了《解放日报》等媒体的时评作者。这些论据涵盖了学习、工作、媒体等多个方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4.联系实际,针对性强(8分):作者不仅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还结合自身在大学参加座谈会发言、听辅导报告等实际经历,阐述了看法和事实相结合的重要性,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
不足(约扣12分)
1.分析深度有待加强(6分):在论述过程中,部分观点的分析较为浅尝辄止。例如,在提到非虚构报道时,只是简单指出读者不清楚写作者的意图以及希望读者和社会管理部门如何做,但没有进一步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如何改进,使得论证的深度不够。
2.语言表达可更精炼(3分):文章整体语言较为流畅,但部分语句存在表述稍显啰嗦的问题。例如“当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我们往往不假思索地持同意的态度,并认为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别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可以进一步精简为“听到这些话,我们常不假思索地认同,觉得事实已说明一切,其他多余”。
3.缺乏对反面观点的回应(3分):文章主要从正面阐述了事实和看法的关系,但没有提及可能存在的反面观点,如有人可能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看法可以超越事实等,缺乏对不同观点的辩证思考和回应,略显单薄。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围绕题目要求,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事实和看法的关系,论证清晰,论据充分,但在分析深度、语言表达和辩证思考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三)
以下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的作文,它认为它写的文章能得到55-60分(满分70分)。
事实与看法:共筑认知之厦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的事实,同时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看法。有人断言,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此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认知世界道路上的关键节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事实与看法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它们共同构筑起我们认知世界的宏伟大厦。
没有事实的看法,恰似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空洞而缺乏根基。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世界的真实写照,是认知的起点。任何看法若脱离了事实,便如同空中楼阁,看似华丽却摇摇欲坠。古往今来,诸多因缺乏事实依据而产生的错误看法,都成为了历史的笑柄。在古代,有人仅凭主观臆想,认为天圆地方,这一看法在当时或许被奉为圭臬,但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航海、天文观测等事实依据,证实了地球是球体这一真相,曾经的“天圆地方”说便显得无比空洞。再如,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曾有一些人坚持“燃素说”,认为物质燃烧是因为其中含有燃素,这一看法在没有充分事实支撑的情况下,阻碍了化学科学的发展。直到拉瓦锡通过精确的实验,揭示了燃烧的本质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才推翻了这一空洞的看法。这些事例无不表明,缺乏事实的看法,无法经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最终只会被历史所淘汰。
没有看法的事实,则如同一盘散沙,无力而缺乏意义。事实本身只是客观的存在,它不会自动地向我们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当我们运用思维,对事实进行加工、分析和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时,事实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哥白尼在观察天体运行的大量事实后,并没有满足于对这些事实的简单记录,而是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看法。这一看法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更推动了天文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巨大进步。倘若哥白尼只是收集了天体运行的事实,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事实就只能是一堆无用的数据,无法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事实,但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去思考、不去形成自己的看法,那么这些事实就无法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事实与看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事实为看法提供坚实的依据,使看法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看法则赋予事实以意义和方向,使事实不再孤立存在。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获取事实,然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又进一步指导着后续的研究,推动着学术的不断进步。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形成客观、理性的看法,用这些看法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盲目跟风,而应该深入了解事实真相,经过独立思考后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秉持对事实的敬畏之心,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事实,用严谨的态度去探究事实。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事实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看法,用这些看法去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以事实为砖,以看法为瓦,共同构筑起坚实而宏伟的认知之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实现人生的价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1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