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题: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
以下是我在规定的时间内,写的“试水”作文。
“做事”和“成为”
生而为人,总会面临各种人生的困境,从而产生各种关于人生的哲思。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哲思通过经历各种事情而产生,也有的哲理由别人告诉我们。
人生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做”和“成为”。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曾经读到一本书,里面写到:“Life is not about doing and having. It’s about becoming.”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生活(生命)不是关于做了什么事情、拥有什么东西,而是关于成为。成为什么呢?在另外一本书中,作者解释道“becoming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 self”,即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番话,让我开始思考“做”和“成为”的关系。
首先,“成为最好的自己”是生命的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做事;否则,“成为最好的自己”只能是空谈。实践不但能出真知,还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耐心,提高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这都有助于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而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于研究生来说,你努力地做实验,就会成为勤奋的人、有科研能力的人。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你忘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就会成为专业的、靠谱的人。反过来,有的研究生在面对科研任务时选择了逃避、懈怠,他就会成为不靠谱的人。而有的大学教师选择了“偷”别人的科研点子、在论文署名时“耍滑头”,那么他就会成为大家都讨厌的人。
其次,“成为最好的自己”,有助于自己更好地做事。这就像你拥有好的武器才能更好地战斗一样。“成为最好的自己”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大大提升,自己的心态得到调整,自己的道德品质也更加纯净。在接近完美的状态下,做事必然能事半功倍。人常说“要积攒人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但为什么有人会否认“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认为人的本性是固定的,人再怎么做,都不会有所改变。这就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否定了人的性格、能力等特质是发展变化的。不可否认,这种发展变化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每一天我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不求得到短期的回报,只求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
为了测试人工智能,我让“文心一言”查看了我的作文,得到以下评价。
这篇高考作文如果按照满分70分的标准来评判,大致可以获得52-58分,以下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进行分析:
优点
1.主题明确且深刻:文章围绕“做事”和“成为”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成为最好的自己”是生命目的,以及“成为最好的自己”对做事的积极影响,主题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能引发读者对人生追求和自我成长的思考,符合高考作文对主题深刻性的要求。
2.论证逻辑清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明主题引发思考,中间从“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需要做事”和“成为最好的自己有助于更好地做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结尾对有人否认“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观点进行反驳,并强调要认真思考每天的行为,逻辑严谨,层次分明,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举例恰当:在论述过程中,分别针对研究生和大学教师这两个群体进行举例,说明不同的做事态度会导致成为不同类型的人,具体且有针对性,能够很好地支撑观点,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4.引用恰当:文中引用“becoming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 sel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语句,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理论高度,显示出作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引用能力。
不足
1.语言稍显平淡:整体语言较为平实,虽然表达清晰,但缺乏一些文采和感染力。在高考作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往往能为文章增色不少,而本文在修辞手法、句式变化等方面运用较少,略显单调。
2.深度挖掘不足:在论述过程中,对于一些观点的挖掘还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阐述“成为最好的自己”有助于更好地做事时,只是简单提及能力提升、心态调整和道德品质纯净,但没有进一步展开说明这些方面具体是如何助力做事的,导致论述略显浮于表面。
3.缺乏独特视角:文章的观点和论述角度相对较为常规,没有展现出特别新颖或独特的视角。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往往更容易获得高分,而本文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够突出。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具备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采,但在语言文采、观点深度和独特视角方面还有提升空间,综合评估可得52-58分。
(三)
我又让“文心一言”写了篇样文。它很快写出了,并自评可以得56-60分(满分70分)。
以行塑形,以心铸魂——论成为理想之人的路径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常常思索:究竟怎样做,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人坚信“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认为行动是塑造自我的唯一途径;而有人则觉得不尽如此,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在我看来,行动与内心修养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助力我们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行动是塑造自我的基石,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每一次的努力、每一回的坚持,都在悄然改变着我们,使我们朝着目标不断迈进。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一道理。匡衡幼时勤奋好学,却因家中贫困晚上点不起灯。为了能在夜晚读书,他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匡衡的行动,让他突破了贫困的枷锁,实现了从平凡到卓越的蜕变。又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黄州,他开垦东坡,自给自足;在岭南,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诗句。苏轼用乐观积极的行动,在困境中铸就了坚韧不拔的品格,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行动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是成为理想之人的必经之路。
然而,仅靠行动就一定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内心修养同样至关重要,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是我们抵御外界诱惑的精神支柱。内心修养包括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若没有坚定的信念,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就容易动摇,甚至放弃行动。就像那些在创业道路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人,他们缺乏坚定的信念,无法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最终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高尚的品德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它让我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成长。雷锋一生都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丰富的精神世界则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纯粹,使他成为了一代田园诗人的代表。
行动与内心修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行动可以为内心修养提供实践的机会,让我们在经历中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精神境界。而内心修养则能为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不轻易放弃。就像王阳明,他一生都在追求“知行合一”,将内心的良知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他在龙场悟道,明白了“心即理”的道理,此后无论是在仕途上还是在讲学中,他都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他平定宁王之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创办书院,传播心学思想,影响了无数后人。王阳明的成功,正是行动与内心修养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人,他们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内心修养不足,最终未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比如,有些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不择手段,丧失了道德底线,最终虽然拥有了财富,却失去了内心的安宁和他人的尊重。而有些人则过于注重内心修养,却缺乏实际行动,整天沉浸在空想之中,最终一事无成。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只有将行动与内心修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行动为笔,以内心修养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我们在行动中塑造自我,在内心修养中铸就灵魂,向着理想中的自己不断迈进,成为那个让自己骄傲、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美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2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