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论文,是一个让人难以评说的存在。它应该是一个古老的方式,但是到了今天,很显然存在的极其突兀。这里边的关键是和学生考研冲突。论文的时间,是大四上学期期末到下学期五月中旬。考研的时间是上学期期末。这看起来好像不冲突,但是实际上不是如此。学生准备考研,可能要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而考研后,并没有结束。考研是一个被设计的极其墨迹和漫长的过程,考研只是初试。学生考完研后,就会开始等待成绩(二月中旬),时间漫长而无心干各种事情。成绩下来后,就会准备复试、参加复试、调剂,直到出来最后结果,已经四月中旬了。
然后就只剩下半个月准备论文了,这还能做什么呢?
我觉得任何有良知的老师和大学的学院领导,都不会在学生考研期间难为学生,因为考研是学生一生的大事,也是学院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一些老师,乃至学院组织老师,来辅导学生一些专业课,帮助学生调剂等。
毫不怀疑,考研比论文重要的多。
大学生论文一直被诟病的地方,是它的标准缥缈莫测。如果用研究生的水平来要求,肯定是扯淡。如果用平时做课业论文的方式来要求,肯定还太低。今天,很多大学老师,其实都很困惑,大学论文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没有人告诉我们一个标准。
同时,由于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那么在大学阶段,多一个论文,而且是如此冲突的论文的目的是什么呢?
当下的问题,是大学教学质量的不断降低。问题的根源始终是逃不过的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以及过度扩招所导致的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大学培育学生的能力,我就很难理解的是这个,为什么不改变应试教育和缩减教育规模?而是进一步提出了评估和认证。压力最终都放在了大学的身上,而最终放在了大学教师的身上。
而当下的大学教育的方式,却根本无法真正的提升大学教学质量,而轮入形式化的大坑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硬指标。
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虽然被人诟病,但是由于高考的存在,是存在硬指标的,的确可以对学生产生区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所以中小学的问题是要求过度,不存在不达标的事情。关键的是怎么改变高考的方式。如果取消高考,可能都没有人同意。但是大学教育中,没有硬指标,都可以变成虚假的。
这是根本的问题所在。由于培养质量越来越差,所以压给大学教师的压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到了今天,变成了比拼大学教师教学技能的结果,变成了不断促进大学生教学课堂管理的能力。整个大学的建设,已经彻底的失去了应该的方向。追求学术在一些大学正在开始消失。
没有硬指标是今天大学建设的根本性问题。考研率虽然是一个硬指标,但是不能评价所有的学生。所以很显然,我们需要考试这个硬指标。这不是应试教育的提升版,而是弥补大学教育的不足。这里的考试,只与学业毕业挂钩,而不与升学挂钩。
所以,这个论文是可以不需要的。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专业考试,不考英语和政治,只考专业课,并且是最基础的课程。比如物理学专业,考的只有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以及固体物理学。考试的内容也只是最基础的内容,平时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要求,就像中考考试的方式一样。考试的方式,就是专业课的内容一起考,只考一天。上午考客观题,三个小时。下午考主观题,三个小时。整体分数及格,就可以达标。而且这个结业考试分数,还可以成为各方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
很显然,大学教育缺少这样一个全国统一的硬指标。硬指标是不能形式化,不能造假的指标。当下的大学教育,问题就是为了努力让学生都毕业,不断地降低学业标准,已经完全的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要求。
在没有硬指标的制约下,再认证,再评估,意义在哪里呢?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5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