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耕谭葛
葛文化·诗经中葛的众生相
絺兮绤兮 蔓兮履兮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The Book of Songs)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0余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内容丰富,包括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论语·为政篇》所谓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实在无法囊括《诗经》的全貌。
周朝时,葛已经成为时人不可或缺的食材与纺织材料,朝野官民广泛利用,必然出现在《诗经》的吟诵中。据统计,有十余首诗歌、四十多处涉及葛及其制品(薛景,2006;赵利杰,2016)。
之前笔者已经就《诗经》中与葛有关联的几首诗作了推介。如由黄鸟飞于《葛蕈》的场景而引起的喜悦企盼之急切亲情;有葛藤缠绕《樛木》而联想到的淳朴民风与炽烈真情;借緜緜《葛藟》而表现出的浓郁怨情和冷漠世情;因《采葛》而生发无数后人共鸣的相恋相思深情;以纠纠《葛屦》而导致的对纤细无力缝衣女的怜悯柔情;假《葛生》蒙楚而触动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怀念悲情。
当然,《诗经》中与葛及其制品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下面再举一些例子。
周朝时期,葛布是非常重要的纺织品。朝廷在中央专门设立“掌葛”官职,负责征收和掌管葛麻类纺织原材料,其中用葛织的细葛布称为絺(chī),粗葛布称为綌(xì)。《国风·邶风·绿衣》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悼亡诗。诗人把妻子生前所作的衣服翻里翻面地看,睹物思人,十分忧伤。本诗的末尾“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絺兮绤兮)。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为他操心,妻子去世后,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凄其以风)的侵袭,才寻找衣服,勾起他对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也有关于葛布的词句。该诗第三章“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鲜艳夺目啊放射着光芒,她身上穿着宴客的服装。礼服罩着那薄透的绉絺夏裳,不显山不露水自敛妥当。)这里是用极尽夸饰之词,来形容宣姜之容貌服饰之美。注:绉(zhòu)絺,指比絺更精细的葛布。綌是粗葛布,絺是细葛布,绉是精葛布。毛传:“絺之靡者为绉。”
周人将自己生产活动中最直接的劳动对象, 从功用的角度用诗歌再现出来。用葛藤缠绕蔓延的特性来作比喻,便出现在《诗经》多首篇章中。如《国风·邶风·旄丘》首章的“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这首写黎族人民遭流亡之苦, 责问卫国不相救的诗篇,以山上葛藤攀援、枝节蔓延(旄丘之葛兮, 何诞之节兮)起兴,用于表达黎臣迫切渴望救援,引出对充耳不闻的叔啊伯啊不来相救的责难。
《雅·大雅·旱麓》最后一章有“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葛藟藤蔓牵得长,攀缘树干向上长。快乐平易诸君子, 不违祖德求福享。)。这是一首祈福之歌。此处以生长茂密的葛藤在树枝树干上蔓延不绝,比喻上天将永久地赐福给周邦之君民。全诗通篇弥漫着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诗章虽短,但内涵颇丰。
葛在与人们密切接触的过程中, 不仅仅是生产劳动对象, 也被周人用以比喻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及相似之处。葛藤编织葛鞋(葛屦jù)为当时常用物品,也出现在《诗经》中。如《国风·齐风 • 南山》这首讽刺诗,第二章借“葛屦五两,冠緌双止”(葛鞋两只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来比喻夫妻成双成对不相离弃,反讽影射淫乱无耻行为。注:五两:指鞋必成双成对地摆放。五,通“伍”,并列,行列。两,“緉”的借省,两两双双。
《雅·小雅 • 大东》第二章有“大东小东, 杼柚其空。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远离京都的东方大国小邦,织机上的梭子已经空荡荡。小民穿葛鞋用粗麻线捆绑,无奈何只好赤脚踩踏寒霜。)诗句。此处写了东方远近的各诸侯国, 遭到周王室的严重剥削与压榨。这里的“纠纠葛履, 可以履霜”与《国风·魏风·葛屦》中的“纠纠葛履, 可以履霜”词句同而寓意不同, 它突破了仅作为葛草编制的鞋的范畴,描写了当时东方各诸侯国被周王室剥削搜刮的社会现象, 成了被盘剥被压榨的喻体, 织布机上搜刮空空, 连做好的葛屦也被掠走。
“葛”在《诗经》中成了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注:对《诗经》中相关诗词的解读,见仁见智,管窥蠡测,仅供参考。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纠纠葛屦(严华兵摄)
参考文献
孔丘等编选,杨允编译.诗经[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
薛景.浅论《诗经》中的“葛”[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4):102-104.
赵利杰. 《诗经》中的蔬菜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6.
涂凌奕,张中宇.《邶风 • 旄丘》之“葛”“叔兮伯兮”及其题旨辨[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9(1):100-10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9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