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耕谭葛
葛文化·诗经之葛生
蒙楚蒙棘 独息独旦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300余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周朝时,葛已经成为时人不可或缺的食材与纺织材料,朝野官民均广泛利用,因而葛及其制品出现在《诗经》中便不足为奇了。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国风·唐风 • 葛生》是其中之一。全文如下: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注释:
葛生:葛藤生出,萌发,生长。
蒙:覆盖。楚:古书上指牡荆(一种落叶灌木)。蒙楚:葛的枝叶蔓延在荆棘上
蔹(liǎ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多生长在田野岩石的边缘,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予美:我的好人;美好的人,意即爱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
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谁与:谁和他在一起。一说谁,唯;与,以。唯以,只有的意思。
独处:独自居住。
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域:坟茔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独息:意同“独处”。
角枕:牛角做的枕头;一说方形枕头,有八角。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càn):鲜明,美好。同“灿”。
锦衾:锦缎被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
烂:灿烂。
独旦:一个人独自到天亮。一说旦释为安。旦:天亮。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一说冬夏日夜时时思念之意。
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
译文:
葛藤生长覆荆树,蔹草蔓延在野土。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处?
葛藤生长覆丛棘,蔹草蔓延在坟地。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共息?
牛角枕头光灿烂,锦绣被子色斑斓。我爱的人葬这里,独自再与谁作伴?
夏季白日烈炎炎,冬季黑夜长漫漫。百年之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黄泉。
冬季黑夜长漫漫,夏季白日烈炎炎。百年之后归宿同,与你相会在阴间。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用葛藤蔓草之类生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还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可以说是“而兴而比而赋”。本诗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设置了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情境,显示出深刻的悲剧美。接着,三章连续用“予美亡此,谁与独处(独息、独旦)”两句,表达对去世配偶深切哀悼怀念之情。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追求爱的永恒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认识。
此诗主旨的其他解析:
《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征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
薛景(2006)认为,《葛生》前两章都用葛藤缠绕树木, 蔹草遍生田野来渲染出悲怵、凄凉的气氛。这里的“葛”与悼念从军阵亡的丈夫, 饱含反对战争的情感一脉相承; 这里的“葛”被视为是流着眼泪的失去丈夫的周代妇女的化身。何处是“葛”, 何处是痛失丈夫的周妇, 已没有严格的界线。可以说处处皆是丧夫泪, 处处皆是葛草泪。固然兴起了悲怵之情, 但又何尝不是以形象、具体的“葛”来比喻周妇呢?
杨秋萍(2017)、杨庭硕等(2022)则从“葛”的特性,给出另外一种解析,认为本诗是“男子悼念亡妻之作”:汉唐学者一致认定这是一首悼亡诗,但却曲解了所悼对象是女性而非男性这一事实。其依据在于,以“葛生蒙楚”起兴,同样直接来自植葛的实践,为了保证长长的葛藤不至于触底生根和逢节分枝,种葛时需要将葛藤悬架于灌木丛之上。诗中的“楚”乃是人为修剪过,留着葛藤支架的灌木丛,诗中所称的“蒙楚”是指采葛的女情人已去世,无人采葛,以至于葛藤像帘幔一样将支架全部覆盖,长出的葛藤也无法正常利用。这是借助栽种的葛无人打理而野化的情景去表达对女情人的悼念之苦,用植葛的最坏结果来比喻失去情人的悲哀和不幸,但却有助于佐证植葛必须驾驭灌木丛上,而且天天得采的这一劳作要领。
辐射效应:
无论此诗的寓意如何,由此衍生出许多诗文流传久远。选取部分如下。
曹魏曹睿《步出夏门行》:“芃芃荆棘。葛生绵绵。感彼风人。惆怅自怜。”
西晋曹摅《赠韩德真诗》:“葛延王室,蔹蔓帝家。”
宋末元初吴泳《采葛行》:“虽则遭弃捐,肯为风雨移。朝暮蒙楚中,采采以慰饥。”
元末明初刘崧《树萱堂诗为章仲勉赋》:“莫种南山葛,葛生满堂前。其蔓滋以长,愁心苦缠绵。”
明王祯《葛灯笼》:“瞻彼蔹蔓葛,体质相缠绵,物兮用有宜,所贵求天全。”
明何景明《拟古诗十八首》其八:“葛生蒙于楚,浮萍寄清池。贵贱虽殊途,附托各有宜。”
明杨慎《续百一诗》:“采绿动朝思,葛生劳夕叹。愿言托宵梦,驰景随飞翰。”
明尹台《别饶子闻》:“葛生在河渚,绵延自结根。何意中林楚,垂蔓相翩幡。”
明欧大任《蒲生行》:“葛生蒙棘中,而我谁与息。寒雨岁且阴,朔风惨原陌。”
清李宜显《次书状贞女祠》:“悲来理旧曲。曲转断人肠。葛蒙与蔹蔓。弥感予美亡。”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冬之夜,夏之日’,此换句特妙,见时光流转。”
清牛运震《诗志》:“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
清崔演《春愁》:“揽征衣而咨嗟。葛蒙楚兮蔹蔓野。”
注:对本诗的解读,见仁见智,管窥蠡测,仅供参考。
《国风·唐风 • 葛生》全文
宋代朱熹对《葛生》的评析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野外葛生长可能“蒙楚”“蒙棘”)
人工栽植的葛生长可用竹竿等支撑
参考文献
孔丘等编选,杨允编译. 诗经[M]. 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
薛景.浅论《诗经》中的“葛”[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4):102-104.
杨秋萍. 先秦农艺中的植葛[J]. 农业考古, 2017,(6):145-154.
杨庭硕,彭兵. 三千年葛文化漫谈[J]. 文史天地,2022, (7):11-1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9 0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