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sang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sangen

博文

山耕谭葛 葛的综合效益·葛的生态效应 固氮增肥保护生长环境 水土维持有益青山绿水

已有 1045 次阅读 2025-8-18 08:59 |个人分类:山耕谭葛|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山耕谭葛

 

葛的综合效益·葛的生态效应

 

固氮增肥保护生长环境 水土维持有益青山绿水

 

葛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中有独特价值。葛是豆科植物,可作绿肥与进行生物固氮,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用量。葛可与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果蔬等间套种植,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葛种植还可与养殖相结合,实现复合种养模式。葛通常起垄塔架立体栽培,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也可匍匐爬地种植,最大限度的覆盖地表,维护生态微环境。葛根有水土保持效应,在治理荒(石)漠化中发挥作用。葛可以充当推动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加以种植和利用,实现加速生态系统恢复的效应。葛对地表的覆盖性能极佳,是抑制坡面水土流失的最佳配种植物,还能节省水资源。葛根可作园林景观绿化植物,进行地面绿化、墙体绿化、构架绿化、综合绿化,还有观赏荫蔽作用。葛根及加工后的葛根渣还可用来改良修复土壤,作肥料利用。

葛生命力旺盛,抗逆性极强,广泛分布,在我国海拔2000米以下许多地区随处可见。葛的根系发达,可达3.6m深。每m土壤表面可产生1800粒种子;生长非常迅速,可达2530cm/d。葛繁育除有性生殖外,也可无需借助花粉或种子,进行大量的无性繁殖(如扦插)。一株葛能分生出几十条藤蔓,每条藤蔓每天都能以5~10厘米的速度生长,并且会持续不断地长出更多新藤。短短一年时间,每条藤的长度就能达到50米,单株葛藤的总长度将近3000米。山坡上那些看起来大片大片、密密麻麻的葛藤,极有可能仅仅是由一株葛繁衍而来的。由于葛藤常贴地生长,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植被覆盖层,确保地表土石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也不容易被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所冲刷,使山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是水土保持的“保护伞”。葛根可以随收随用,无需配备仓储设备,根据生长的旺盛程度与需要灵活管控。葛根伸入地下,同时叶片具有绒毛,经得起季节性干旱的挑战,也能顶住短期水淹的冲击。越冬时如果遇到冻害,冰雹也无大碍,即使地上部冻死,地下块根也能存活,重新萌发。

葛可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中扮演独特角色。水土流失是世界性的环境难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面积约占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的14.2%,其中以中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最大,仅西部地区就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3.1%。生态学相关学者认为,要想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首先就要合理的选择植物物种及其搭配,植被从地上部分的冠层到地下部分的根系,都对水土流失治理有直接间接作用,植被根系更是土壤侵蚀重要的控制因素。作为根系非常发达、藤蔓枝叶非常茂密的葛类作物,从地上部分的冠层,到地下部分的根系,都能够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茂密发达的藤蔓枝叶能够将地表覆盖起来,一遇大雨就能使土地地表免受大雨的直接冲刷,从而能降低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频率。其块根若人不翻挖利用,可以深深扎入地下,且分根丰富,这样就能将植株深深扎牢在地,一旦遇到大雨侵蚀,强大的葛根也能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葛在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干热河谷灾变治理,外来物种入侵治理等方面都有独特作用。

 

 

image.gif

 

重庆渝北矿山用葛等植物恢复植被(摄于2023年5月)

 

 

image.gif

 

茂密发达的葛藤蔓枝叶能够将地表很快覆盖起来

 

参考文献

吉同宾. 葛集壶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rDNA的ITS分析[D]. 重庆:西南大学,2007.

杨秋萍. 葛类作物种植与利用的文化变迁研究——以地笋苗寨为例[D]. 湖南吉首:吉首大学,  2019.

卢向阳,曹坳程,欧阳灿彬,张锦华. 葛藤定植及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技术研究[J]. 杂草科学,2015,33(4):18-22.

杨庭硕,彭兵. 三千年葛文化漫谈[J]. 文史天地,2022, (7):11-1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38195-1498092.html

上一篇:山耕谭葛 葛的综合效益·葛的多样用途 综合利用前景可观 众多行业持续进入
收藏 IP: 183.228.221.*| 热度|

7 宁利中 王成玉 张晓良 孙颉 郑永军 王涛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1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