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sang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sangen

博文

山耕谭葛 葛文化·断想 如影随形编织文明经纬 坚韧飘逸蕴润华夏魂魄

已有 1004 次阅读 2025-9-11 08:13 |个人分类:山耕谭葛|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山耕谭葛

 

葛文化·断想

 

如影随形编织文明经纬  坚韧飘逸蕴润华夏魂魄

 

何谓“葛文化”

葛文化(Kudzu Culture)是指与葛相关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葛文化是以葛为核心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衍生的文化形态。此处的葛泛指葛及其制品的物质载体。相应的葛文化则聚焦于葛及其制品所关联的非物质层面的精神内涵。‌‌

总而言之,葛是自然存在与劳动生产的物质形态,葛文化是以葛为载体,是葛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与葛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葛文化涵盖了葛及其利用的历史与现状,葛的生态繁衍、种植采收,葛产品的加工制作,葛饮食与医药关联,葛相关文学艺术品的完成、鉴赏品味等多个层面。

葛文化的普世性。葛是豆科(Leguminosae)葛属(Pueraria DC.)的多年生藤本或草本植物,在全球广泛存在,遍布于中国南北各地,适应性强,资源丰富。在华夏大地层叠的山野与田畴之间,这种看似寻常的植物,以其深扎于泥土的根系与缠绕向上的藤蔓,早已超越自然造物的藩篱,悄然织入中华文明漫长而璀璨的锦缎之中。从远古葛天氏“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治世理念,到清朝李玄逸推崇的“葛之为物。材韧而洁。节诞而柔”的理想人格。葛以其特有的柔韧与生命力,与华夏民族共生共长,融于自然生态、农耕演进、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学艺术之中,谱写了一曲物质与精神交相辉映的文明长歌。

葛文化的历史性。古代先民在长期对葛的使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实践和总结,对于葛的自然环境、植物特性、耕作经验、加工技术、利用方法等有了深切的体会;葛的采收由自然生长的野生葛,过渡到人工繁育的栽培葛;葛的利用由葛纤维之于纺织日用为主,转变为挖取葛根用于药用、食用为主;葛的价值从单纯的生活实用,到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自然遗产相结合的升华。中国的葛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农业、医药、食品、纺织等密切相关。

顺理成章,渗透融合了自然、科技、社会、文学、艺术诸领域,多维度呈现,独具特色的葛文化学将应运而生。

 

文明初曙中的葛影,情感与智慧的文化符号

当历史的光影回溯至距今约1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们触摸到了中华葛文化古老的脉搏,福建奇和洞先民以富含淀粉的葛块根作食用。更令人惊奇的是,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江苏草鞋山就留下了先民以葛纤维织成的葛布,用于御寒和掩体;三块经纬分明的葛布残片表明,我们的祖先在掌握陶器制作、原始农耕的同时,亦已深谙葛藤纤维的分离与织造技艺。葛,以其茎皮中蕴含的强韧纤维,成为华夏先民告别蒙昧、缝纫温暖、构筑早期衣冠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石。

从尧、舜、禹时期起,先祖就用葛根、葛粉、葛芽、葛花充饥、治病;用葛的藤蔓搭建葛棚居住,制作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布织衣、编鞋作巾。甲骨文和金文中已有“葛”字,说明商周时期葛已进入文字系统。

至先秦,《诗经》的吟唱为葛注入了更丰沛的文化温度。“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葛藤在山谷间蔓延的蓬勃生命力跃然纸上。“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采葛起兴,寄托了深切绵长的思念。葛屦(葛鞋)更被赋予了实用与象征的双重意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魏风·葛屦》),既赞其御寒之效,亦隐喻着勤劳与坚韧的品格。此时,葛已从山林间的植物,升华为承载先民情感与生活智慧的独特文化符号。

 

葛布华裳的荣光藤蔓编织的匠心

《周礼·掌葛》提及西周掌葛负责向山农、泽农征收葛作为国家财政的来源,其中向山农征收葛用于织造葛布,向泽农征收诸如葛根、葛脰等,用于食用。

1972年江苏草鞋山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的葛布罗纹织物,是我国迄今最早的纺织实物。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下令国中种葛,制成葛布葛衣,献给吴王夫差。葛布织造技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淬炼,在汉唐时期臻于鼎盛,书写了“细如蝉翼,贵比精金”的华彩篇章。汉代《说文解字》称“葛,絺綌草也”,明确区分了细葛布(絺)与粗葛布(綌)。三国时期吴国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盛赞:“精曰絺,粗曰綌。…今之葛布,其细者出江东,犹为越布,江东亦贵。”

唐代对葛布的精益求精登峰造极。宫廷尚染署专门设有“葛作”,汇集天下能工巧匠。诗仙李白以“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描绘的舞衣,其中便有轻薄如云的极品葛布。葛布之轻薄,有“入筒如细纱”之说,其精工可见一斑。杜甫曾经得到唐肃宗赏赐的葛衣,兴奋之余写下《端午日赐衣》:“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其诗句流传至今。

元明以来,葛的织物仍然流行。黄陂位于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处,其气候与环境适宜葛生长。《元明事类抄》转载陶允宜作《黄陂葛》有:“楚人种葛不种麻,男采女绩争纷挐。黄陂所织尤精嘉,光洁匀细眼不斜。皎如白纻轻如纱,进入内宫传相夸。”在山东的孔府,现今还保藏着明代细葛布制作的本色葛袍。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女儿葛歌》有:“女儿十三发覆额,精工善作女儿葛。花针挑出葛丝丝,织成蝉翅弱霏霏。”

 

本草智慧流传,山野之味翻新

    葛的价值远不止于衣被天下。其深埋地下的葛根,在中华医药宝库与饮食文化中绽放异彩。距今约1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福建奇和洞先民就以富含淀粉的葛块根作食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言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奠定了其药用的神圣地位。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系统总结:“葛根,气味甘、辛、平,无毒。……散郁火,解酒毒”。从解肌退热到生津止渴,从透疹解毒到升阳止泻,葛根以其多面药性护佑着世代生民的健康。

葛的恩惠同样滋养着中国人的餐桌。葛根富含淀粉,自古便是重要的日常食材与救荒食物。将葛根捣碎、滤渣、沉淀所得的葛粉,洁白细腻,可沸水冲调成晶莹剔透、清香甘润的羹糊,是清热生津的养生佳品。宋代《图经本草》明确记载:“(葛根)冬月取生者,水中揉出澄粉成垛,……沸汤点食。”此法流传至今,尤其在南方山区,葛粉羹仍是备受珍视的传统美味。

更令人称道的是葛根与茶的奇妙融合。智慧的古人将葛根切片或磨粉入茶,制成独具风味的葛茶。葛茶解酒除烦、开胃下食的功效屡被推崇。一杯质朴的葛根茶,升腾着山野的清气,凝结着“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将自然草木的馈赠,化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烟火气息之中。

至于用葛根为原料作的各类食品,更是琳琅满目。葛的饮食文化融合了生存智慧、医学经验和地域风情,从古代的救荒粮到现代的保健品,葛根始终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药膳合一”的典型代表。

 

高洁淡泊世代传,古藤逢春绽新枝

葛的坚韧、自然特性被赋予道德寓意,象征作高洁朴素的生活方式与淡泊宁静的品格志向。三国曹操之子曹植《种葛篇》以葛起兴,留下婉转动情的诗篇:“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桃花源记》的作者东晋陶渊明“葛巾漉酒”的典故,表现了田园诗人的率性。

历经千年沧桑,葛文化在当代社会正经历着深刻而充满活力的复兴。随着健康意识的觉醒,被誉为“南方人参”的葛根及其制品因其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成分,作为天然健康食品广受青睐,古老的“仙家饵食”焕发出符合现代需求的科学光彩。在崇尚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葛布工艺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被重新发掘、保护与活化。匠人们坚守古法,同时探索符合现代审美与功能需求的创新设计,使曾经“贵比精金”的葛布,以服饰、家居、艺术品等形态重新走进当代生活,其质朴的肌理与环保的理念,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时尚的绿色纽带。中国葛文化从原始采集到多元利用,贯穿了农耕文明、医药实践和哲学审美的历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如今,葛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继续焕发新的活力。

当我们在山间偶遇一片蓬勃生长的葛藤,目光所及不应仅是蔓生的绿叶。那柔韧的茎皮里,缠绕着新石器时代纺轮的初转;那深埋的块根中,沉淀着《神农本草经》的药香与《救荒本草》的智慧;那经纬交织的布面上,映照着汉唐盛世的华彩与不断探索的初心;而那碗温润的葛粉羹、那杯清雅的葛根茶,则是最熨帖的人间烟火气。

葛,这一株根植于华夏沃土的古老植物,以其茎蔓的柔韧、根脉的深沉,从物质到精神,从实用到象征,早已与中华文明的血脉紧密交融。它不只是一味本草、一种衣料、一道食物,更是一部无声的文明史,承载着先民适应自然的智慧、追求美好的匠心、天人合一的哲思。在崇尚回归自然、珍视根源的今天,葛文化所蕴含的“柔韧以立身、深根以固本、奉献以利民”的精神内核,依然为我们提供着历久弥新的生存智慧与价值启迪。这穿越万年的藤蔓,必将以其不息的生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延伸,编织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未来经纬。

 

 

image.gif 

 

屈原(前340~前278年)的《楚辞·九歌》: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AI生成)

 

  image.gif

 

山野中蓬勃生长的葛藤(2025年8月摄于重庆黑山谷)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4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杨秋萍. 先秦农艺中的植葛[J]. 农业考古,  2017,(6):145-154.

    葛威,范雪春,焦天龙. 齐和洞遗址地层中的微体植物遗存分析报告//漳平齐和洞遗址[M]. 福建博物院、龙岩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338-350.

    廖江波.中国传统葛纺织服饰探析[J].丝绸,2020,57(7):78-8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38195-1501413.html

上一篇:山耕谭葛 葛的繁育·葛的组培繁殖 周年可用不受季节限制 产质均高有利定向培养
收藏 IP: 183.229.39.*| 热度|

4 郑永军 张晓良 王涛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4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