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男说诗词(50)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初三时参加县数学竞赛,得了第三名,奖品是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叶永烈著的《碳的一家》,是一本科普书,写的是碳元素在自然界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其中就有石灰烧制、和灰浆、涂刷等过程的化学变化,石笋、钟乳石、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氧化钙、二氧化碳反应的关系等等知识。叶先生的叙事深入浅出,立即吸引了我的兴趣,让我不仅对石灰烧制和使用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成了叶先生的粉丝,后来读了他多部科普、科幻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丢了鼻子以后》等等。以至于我在大学期间还以他为偶像,想毕业后从事科普创作。没想到不久他就变成了一个纪实文学作家,写了许多畅销的纪实文学作品。虽然学叶先生写科普好像行不通了,但我仍然是叶粉儿,他的纪实文学我也读了多部。
所以,第一次读到于谦的咏石灰,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诗意,却是化学反应,这也是职业病,没法治了。可一旦了解了于谦的事迹,就不能不被他的高尚品质和气节所感动,这化学反应过程自然就和诗意融合在一起了,这诗词就和我的专业融合在一起了,这首诗在我给学生讲诗词时就是必须讲的了。
咏石灰(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理工男说】
现在的学生,一提到于谦,大部分人恐怕马上想到的是给郭德纲捧哏的搭档于谦。这里的于谦虽然眼下不一定比说相声的于谦名气大,但他能够青史留名,已经传扬了几百年,而且无疑还会继续传扬下去的。于谦的这首诗,说的是石灰的烧制过程,当然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心迹。
“千锤万击出深山”,说的是石灰石的开采过程。石灰石是山中的岩石,也叫石灰岩,相当于烧制石灰的矿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质硬,要经过锤、凿、爆破,成为小块,才能运到山下进行石灰生产。
“烈火焚烧若等闲”,说的是石灰烧制过程。简单地说,烧石灰就是在高温下使石灰石(碳酸钙)分解,变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其中二氧化碳气体散逸于空气中,剩下的氧化钙是固体粉末,就是生石灰。所以只要经过简单的火烧就完成了石灰烧制,使石灰石变成了生石灰,这就是若等闲了。
“粉骨碎身浑不怕”,烧石灰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氧化钙粉末(生石灰),以便在施工时加水变成石灰浆(氢氧化钙),用来做粘结剂砌墙、作涂料刷白等,本来目的就是变成粉末,当然粉骨碎身浑不怕了。
“要留清白在人间”,说的是石灰的使用过程,由生石灰加水变成的石灰浆,不论是作粘结剂还是涂料,在施用后都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又变成了坚硬的石灰石,保证所砌建筑的坚固、所生成的涂层牢固。这个循环实际上是始于石灰石(碳酸钙矿石),终于石灰石(最后变成碳酸钙粘接层或涂层),但石灰石的形态却由深山中的岩石变成了建筑的组成部分。不仅形态变了,施用了石灰,建筑上不论是砖缝还是涂层,到处是洁净的白色,说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一点也没有夸张。
读者当然能够理解于谦说的不是化学反应,也不是说的建筑与施工。何况于谦的年代,人们的化学知识还不足以解释这一连串的化学过程。诗言志,据说于谦十二岁就写下了这首诗,他是借石灰石不惜粉身碎骨也要给人间留下清白的行为表明自己的高洁的志向。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当然不仅仅要看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作了什么。如果于谦仅仅是写了这么一首诗,那也不过是表现了他的诗才。比如写过“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悯农》)的李绅,诗才当然是一流的,却生活奢华。可于谦却不仅有诗才,还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这首诗所表现的志向。
于谦(1398-1457),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少年时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敬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像悬于座位之侧。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中进士,步入仕途。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知道他不可能带金银入京送礼,就劝他带点土特产去见上司,于谦写了一首诗以明志:
入京
【明】于谦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绢帕蘑菇及线香”,就是指的土特产。于谦朝见天子,连点儿土特产也不肯带,清廉到一点人情也肯不走。明英宗时,于谦到底因入京觐见不向权臣王振(太监)送礼遭诬陷下狱,后来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才得复任。不过于谦就算是一个非常清廉的清官,总赶不上明朝的清廉模范海瑞吧?那他为什么在历史上那么有名?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蒙古人所俘,蒙古人接着就包围了北京,史称“土木之变”。当时皇帝被俘,京师危急,很多重臣主张迁都南京(明朝陪都)。官职不过是兵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的于谦力排众议,提醒大家不要重蹈北宋南迁的覆辙,坚请固守,同时拥立明英宗之弟、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帝)即皇帝位,并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保卫北京。蒙古人因为已经有了新皇帝,所挟持的英宗皇帝勒索财物的价值降低,加上于谦守备严整,各地救援兵至,被迫撤围返回草原。于谦不仅保卫了北京,也保卫了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因功加封为“少保”。如果历史止于此,于谦以一个民族英雄载入史册,则历史没有遗憾。
可遗憾的是,蒙古人眼见英宗不再具有利用价值,就放回了英宗。代宗朱祁玉无奈尊英宗朱祁玉为太上皇,却软禁了他,还严加防范。几年后有奸臣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贪图拥立之功,趁代宗病重,扶英宗复辟(辟指皇帝之位,复辟就是再次当皇帝),史称“夺门之变”。兄弟相残,复位的明英宗削去刚刚病死的代宗帝号,谥其为“郕戾王”,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没有葬入十三陵)。英宗连亲兄弟都容不得,当然更容不得当年力主拥立代宗、使他失去帝位的于谦了,于是与奸臣合谋捏造了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了于谦。
英宗死后,到明宪宗时于谦沉冤得雪,复官赐祭,追谥“肃愍”,后改谥“忠肃”。《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生于杭州的于谦,得以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作到了。这清白高洁,光耀史册。
20250806写改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8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