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工男说诗词(51)华罗庚的质疑
我一直认为对理工科学生,专业素养固然是最重要的,但人文素养也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是我在课间给学生讲诗词的初衷。为此还写过专文论述(《关于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点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2817-1462602.html)。实际上,比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不仅在专业上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人文素养也比我们这一辈强得多,因为他们青少年时期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或熏陶,而不像我们这一辈在青少年时期赶上的是十年动乱。举例来说,杨振宁在中小学的时候就是跟着名师读过四书五经的。华罗庚尽管以数学家闻名,且不像杨振宁一样出身名门,中学也没毕业,但除了数学,他还是一个古诗词爱好者。今天就说一个关于华罗庚和古诗词的故事。
卢纶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塞下曲组诗六首大大有名,让人一读难忘。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理工男说】
这首诗让我一读难忘的原因是我事先读过《史记*李将军列传》。诗题的张仆射不知为谁。诗意为:夜晚昏暗的树林中风吹草动,让人误以为有猛兽在动。将军惊起拉弓搭箭射向声音起处。天明时寻找昨晚射出的箭,连箭的白羽都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诗意虽然浅白,但不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却理解不了诗意。这故事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描述为:“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就是说,这里李广并没有射死一只虎,而是在夜晚看到草中的石头形状像卧虎,误以为遇到了虎,激灵灵张弓搭箭,射向石头,结果整个箭头都射到石头里去了。等到发现了是石头,再对着石头射,却再也射不进去了。这实际上是人在应激时发出了超出平常的潜能,《史记》中是不是有夸张不知道,但卢纶肯定是夸张了。因为司马迁只说箭头射进了石头,而卢纶说的是连箭羽都射到石头里了,根据这故事和诗演绎出的民间传说就更夸张了,不必细述。实际上,《史记》载李广除了射石头,也确实射过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不过这与卢纶的诗无关了。
《塞下曲》更精彩的是下一首: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理工男说】
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月黑雁飞高”,我就想到评书中说常的“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可能是评书挺多了吧?这里却没有杀人放火,而是趁夜逃跑。夜黑风紧,黑云遮月,大雁高飞,单于趁着夜色的掩蔽向远方逃遁。我方本来要派轻骑追逐单于,无奈天又下起了大雪,大雪简直要把武器(弓、刀)都埋没了,还能够追上吗?
单于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匈奴、鲜卑等民族的首领都称为单于。唐朝对鲜卑、吐蕃等少数民族都有战争,边塞诗往往以单于为敌人的代称。卢纶名列“大历十才子”,是唐诗高手,寥寥二十字,对战场的紧张、天气的恶劣、条件的艰苦渲染得令人难忘,成为边塞诗的名篇,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
对于这首佳作,千百年来的读者一直是赞赏有加,但华罗庚却提出了疑问。华先生的疑问也是用一首诗提出的:
北方大雪时,
群雁早南飞。
月黑天高处,
怎得见雁飞?
大雁是候鸟,冬天向南方迁徙,就是所谓的“北雁南飞”。所以北方下大雪的时候,按常识推断,大雁早已南飞了,如何还有“月黑雁飞高”呢?华先生的疑问当然有道理,那么难道是卢纶错了,而且千百年没人发现吗?理工男的思维,总是要严谨,可诗人就有不同的理解。
传说郭沫若对华先生的疑问也以一首诗作了解释:
深秋雁南飞,
懒雁慢未随。
忽闻寒流至,
奋翅连连追。
意思是说,深秋群雁都已经南飞了,但不排除有飞得慢的大雁落在了后面,寒流一来,大雪随至,这懒雁受到了严寒的威胁,不顾夜色连连追赶,所以卢纶能够看到雪中高飞的大雁。不过大雁是群集的鸟类,迁徙时都是一群排成雁阵,靠着雁阵中头雁承受空气阻力,群雁飞行省力才能昼夜飞行,飞到远方。只有病雁、伤雁才因为跟不上大群成为孤雁,怎么会有什么“懒雁”呢?一只雁果真是懒雁,正应该跟着大群才省力,才符合“懒”的标准。
如果硬要给卢纶找一个说辞,我以为寒流的解释差强人意。匈奴也好,鲜卑也罢,少数民族的单于多生活在北方的高原,这高原本来就纬度高,再加上天高气寒,所以下雪早是平常的,甚至有的高山能常年积雪。虽不至于六月飞雪(关汉卿《窦娥冤》),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里的六月、八月说的都是阴历。也就是说,阳历九月下雪不稀奇。秋天,群雁还没有南迁,忽然来了寒流,漫天大雪,雁群当然急急地南飞, 卢纶在大雪中看到(或听到,月黑时看不到高飞雁)就不奇怪了吧?
实际上,这种翻来覆去的推断和考证都意义不大,因为诗不一定是完全写实的。如果写诗要完全写实,如何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呢?所以,卢纶是不是看到了雁飞或者听到了雁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他的二十个字中能够体会到的紧张意境。那是不是说华先生是无事生非呢?当然不是,华罗庚能够提出这样的疑问,一是因为他对这诗很熟悉,对诗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二是因为他一个数学家严格逻辑推理的习惯,三是因为科学家善于质疑的思考习惯。这种把深厚的人文素养与严谨科学的推理习惯结合的思考方法正是现在许多理工科学生所欠缺的,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质疑的思考习惯更是难能可贵的,因为质疑是创新的第一步。
20250807写就,20250811改毕
数学家华罗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4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