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狼烟四起
第3节 围点打援
问题(1):如果按演义所写,马腾和韩遂分别是“西凉太守”和“并州刺史”,他们一个沿着陈仓-渭水道或关陇道、一个沿着铜川-长安道,分别从西方和北方夹击长安就可以了,怎么可能有马头并辔的机会?
问题(2):战败了,韩遂和马腾逃跑的方向也一样向西,韩遂那么大的并州地盘,不要了吗?不管真合作也好,假合作也罢,马腾怎么可能允许韩遂这股外来势力进入自己的防区?
问题(3):马腾怎么可能是“甘肃市保安大队长”呢?韩遂的“刺史”比马腾的“太守”高很多,作者为什么把合并起来的联军统称“西凉军”?郑州-开封一体化之后,最低也应当是“郑开”“郑封”,怎么可能会将郑州的名字完全丢掉,叫做“开封”?
问题(4):李傕、郭汜、张济反攻长安提出的标志性口号,就是贾诩说的“奉国家以正天下”。到了短兵相接阶段,李傕居然要杀死皇帝,这时出来规劝的,居然是樊稠和张济。如此重大事件,贾诩为什么一言不发?
问题(5):作者为了丑化董卓,让他三次不得安葬,并下结论“天之怒卓,可谓甚矣!”可是,你从侧面看出,李傕和郭汜不屈不挠地下葬董卓的决心和忠心!需要注意:“忠心”这种基本性格,是不分主公的。你不能认为关羽对刘备的叫做忠心,而把李傕三葬董卓而不成的叫做助纣为虐。没有这样的逻辑,千万别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历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意欲弑帝?
问题(6):韩遂和马腾到底来长安干什么?是不是清君侧或者解救汉献帝的?汉献帝的“举动荆棘”,筛糠一样浑身发抖,究竟是不是害怕残暴的李傕和郭汜?
·······正文开始·······
汉献帝?消失很久的主角?
我们对他的唯一印象,可能是宫廷内斗中,这个“董候”取得了胜利,取代了汉少帝刘辩,以后,大部分读者基本上已经将他忘记了。
东都洛阳烽火连绵的岁月,他在干什么?
西京长安走马灯一样的内部阴谋乱斗,他除了【微疾新愈】外,又在干什么?
这个三国的故事竟是如此环环相扣,谍影重重。
雾霭苍苍,落水茫茫。
放眼南去,洛阳宫殿火光熊熊,黑气弥漫。
公元189年8月28日,面临袁绍、袁术、曹操带领着御林军+西园禁军的强悍战斗力量,宦官头子张让不得不挟持着14岁的刘辩和9岁的刘协两个备选皇帝,向着北邙山的方向跑。
在这种有山有水的地方,才能躲过何进部下的追杀,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但是,这两个皇帝却是各怀鬼胎:机谋深沉的刘协,在悄悄地落泪。
他想起了母亲王荣(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被何后派来的大臣,揪着头发强行灌下毒酒时,母亲那一张因痛苦而扭曲的恐怖的脸,指甲深深扣入桌面的带血的双手;后来,奶奶董太皇太后在被赶回河北沧州老家之前,深深地望着幼小的孙子孤单一人留在洛阳的那双苍老的、绝望的眼睛!
后来,他又听说奶奶和母亲的死法,竟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那个狡猾的何进,根本不会承认。
不管承认不承认,刘协又能奈他何?
北邙山上,猛抬头,刘协露出的,竟然是鹰隼一样锐利的一双眼!
但他偏偏看到的,是哥哥刘辩那一双懒散的、倦倦的、貌似目无大志的一双眼!
“哥哥,我们这样走了,传国玺也没带过来,他们会相信我们的身份吗?”
“不用担心,传国玺会有人送来的。我已经在沿途留下了标记(事见“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第二章 枭雄沉浮 第9节 国之重器)。”张让喘着粗气,十分有把握地安慰他们。
……
又走了一段时间,他们突然发现,前方有人!而且还不少!
刘辩和刘协长期在宫中,自然对这些官员很陌生,张让却一眼就认出了闵贡:“我不能带着你们走了,皇上,董候,臣张让,已报国恩!”
一转眼,张让跳进了滚滚的洛河,留下既不敢惊呼、也不敢哭泣的两个小孩子。
“弟弟,那些人是干什么的?”
“不知道!藏起来看看再说吧!”刘协拉着刘辩就往河边的草丛中埋伏了下去。
——干什么的?你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夜已深。沿岸树影萧索,流萤飞舞。
刘协看到那些人早已消失不见,拉着哥哥的手,爬上岸来。
他发现,让爷莫名其妙地跳河自杀了,立刻就知道:这些官员是冲着自己来的杀手!
刘协甚至有点同病相怜了,我和刘辩,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啊!竟然如此狼狈,离开了皇宫,谁还认识我呢?
逃?往哪里逃?
明明是他们的皇宫,明明是他们自己的家,但却不能回去。
在草丛里睡一觉再说吧!
……
但是,刘协也不知道失去了传国玺的兄弟俩,怎么就那么出名?偏偏连个普通的农民都认得他们!
要命的是,黎明时,发现皇宫里派出寻找皇帝的官员们,也进入了收留他们的这个农民的院落!
刘辩终于见到了救命大恩人:袁绍,赫赫有名的双校尉(中军校尉+司隶校尉)。
刘辩笑了,笑的很开心。
刘协,居然也笑了。
于是,大堆人马继续走。
……
刘协的心里在滴血:我又要被抓回去了,人呢?怎么还没来啊!
突然,远处一阵马嘶声,刘协眼前一亮:根据经验,这不是中原的马匹,这是西域的战马!
袁绍高问:何人?
强悍的马军队伍中,发来一声粗犷的喝问:天子何在?
大战一触即发!
刘协不能再犹豫,挺身而出:来者何人?
“卑职并州牧董卓也!”
嘈杂的官员队伍中,七嘴八舌地大声嚷道:“有诏却兵!!”
董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于是,刘协就像见到了亲人,开始好言抚慰,并无一句失语。
看到气场蔫了的袁绍,刘辩的心开始下沉:我输了!
……
回到洛阳,董卓决定废帝。
刘协并没有笑,也没有哭,也没有欣慰,也没有心酸,他威严地看着跪在面前的臣子——昙花一现的皇帝,自己的哥哥刘辩。一种报仇的快感,浮上心头!
大汉何处去?
大权何时归?
没有人知道!
……
后来,当他听说董太师杀了何后,他开始感到不祥;当他听说哥哥也被李儒灌毒酒杀死了,心开始下沉。
但他没有消沉——君弱臣强,君强臣弱。大汉国运如此,没有太师,基业不知已早葬送多少时了,由他去吧!
他只知道:母亲,你可以安息了!
……
注:李儒可能并没有送给汉少帝正妻唐妃(或唐姬)三尺白练上吊。罗贯中如此写,是受到了《太平御览》的影响。《后汉书》卷10下《灵思何皇后传》记载,唐妃是会稽太守唐瑁的女儿,老家是河南省许昌市禹州人。弘农王刘辩去世之后,唐姬回到家乡。唐瑁想让唐姬改嫁,唐姬不许。192年5-6月李傕攻破长安,派兵掳掠关东,俘获唐姬,李傕想让唐姬做自己的妻子,但是唐姬坚决不从,并且始终没有说出自己是汉少帝刘辩之妻的事情。后来尚书贾诩知道了这件事情,上书禀告汉献帝刘协,汉献帝知道以后十分悲伤,于是下诏迎回唐姬,安置在园中,又命使持节侍中拜唐姬为弘农王妃,此后事迹不详。
但是,我认为范晔、陈寿、司马光都容易犯错。李傕“掳掠关东”的时间,应当在191年11-12月,也就是反击朱儁的二次讨董联军时发生的事情。李傕攻陷长安之后,有焦头烂额的巩固政权任务,不可能还有余力到许昌去抢劫。另外,李傕不但有妻子,而且还很溺爱李傕的儿子。长平关之战,李傕派遣的是侄子李利(演义作“李别”)。195年傕、汜分别扣押皇帝和大臣,后来讲和,傕、汜交质,李傕的妻子也始终不肯将儿子送到郭汜处。
公元191年4月,董卓返回长安,重建防御工事,修筑城墙。为了感激董卓,汉献帝不但认可董卓的“相国”的职别,而且还尊称其为“尚父!”(否则,董卓的“自称尚父”失去了主体,便毫无意义。)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靠的是仲父。如今,靠你了,尚父!
但刘协也深知,宫廷里当时的势力异常复杂,暗流涌动。西域壮汉、西域美女频繁出现,不知意欲何为。要想让这些人浮出水面,就不能过分亲近董卓。
而刘协一旦不亲近董卓,这些群龙无首的势力,才会以皇帝为中心,将想说的话说出来。
于是,他开始装病,开始引诱这些大臣,看看他们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他隐约了解了吕布经常发牢骚。但是,王允却把整个事情捂得严严实实的。
……
但是,当他看到董太师被貂蝉迷惑时,也在对董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从心底里痛骂着这个比妲己更艳、比妹喜更淫、比褒姒更迷人的貂蝉。
他未尝不想杀了貂蝉,可是看到李儒劝谏董卓的结局,让他的心开始下沉。
太师——你为什么就这么不争气啊!
他也曾暗地召集虚幻的道士,向董卓发出警告;他也想纠集能言之士,于布匹上书两个“口”字以警示,也编出听起来非常刺耳的童谣,希望能振聋发聩,提醒董卓。
只可惜,董卓还是来了。——皇帝要装病,王允偏偏就以“皇帝病愈”为饵,招诱董卓。
进入北掖门,汉献帝开始感到气氛不对,开始揪心。他居然发现,士孙瑞不知什么时候居然把讨董的诏书已经写好了,而且,居然还有天子信玺的印章!——有了这个东西,吕布和李肃哪还用再担心?
在未央宫,看到大堆的士兵把长矛搠进董卓身体的那一刻,他也只有咬紧牙关强忍着——身边就是吕布和王允的爪牙,不忍,又能怎么样?
……
王允,已经沦为西域月氏的傀儡。貂蝉会不会和自己争天下呢?他不敢想。
这时他决定联系贾诩,也许这个人才,是能解开这个死结的唯一的人。
看到李傕、郭汜、张济——终于来了!刘协的心里沸腾了!
但是,早年经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刘协,根本就不敢露出任何喜悦——王允,就在城楼上,就在自己的身边——无论治世还是乱世,无论时局如何,王允总是伴随在皇帝的身边,比宦官还象宦官。
为什么竟然是这样的历史?
(1)忘记西安城楼高度了?汉献帝身边是嘈杂的、惊骇不定的官员们,飞熊军的左右是人喊马嘶的队伍。汉献帝在高高的城楼上问四位将军各想要什么官职,四个人悄悄写了一张纸递上去。于是,就有了皇帝册封他们的一大堆复杂官职【封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钺,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假节钺,同秉朝政;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领兵屯弘农。其余李蒙、王方等,各为校尉】。
既然皇上让自己按需索取官职,怎么樊稠、张济编的官职就没有比李傕、郭汜还要大的可能性呢?这些人居然还能猜测到哪里是军事真空区,相互也不重叠:池阳侯、美阳侯、万年侯、平阳侯。
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才秘密下诏给马腾和韩遂册封的官职,就空泛多了:【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
莫名其妙!这说明,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的官职,才是真正经过汉献帝深思熟虑而册封的。
正是汉献帝以这些官职为诱饵,让这些董卓军队的老部下们:千万不要解散,快快过来勤王!
甚至他还听说了三位将军将要解散,秘密招募贾诩,一定不要解散,兵力不够就咬牙向民间征用,一定要过来清除这些乱国之臣以及小月支灵魂人物貂蝉!
如果这些军队突如其来的话,那么四位将军“勒要”的官品,才是模糊的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大致范围。
【李蒙、王方等】可没有写小纸条索要官职,怎么最后补上了一句【其余李蒙、王方等,各为校尉】?汉献帝还嫌封赏的官职没有到位?
(2)【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是能赚进来袁绍,还是能赚进来袁术、刘表、孙策、曹操、陶谦、公孙瓒?按照演义所做,只能是围点打援式地赚马腾和韩遂而已。但是,如果李傕等和汉献帝如胶似漆似的,马腾和韩遂怎么会被赚进来?他们难道就没有细作来探听飞熊军和皇帝之间交易的虚实?
(3)李傕他们既然【密遣心腹侍帝左右,观其动静】了,又怎么可能不知道【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内奸?
【献帝此时举动荆棘】,这个影帝几乎可以比拟貂蝉了!不“荆棘荆棘”,这群蒙在鼓里的马宇、种邵、刘范怎么会把这种“君臣不和、防备空虚”的假信息,传递到马腾和韩遂那里去呢?
(4)李傕、郭汜到底残虐哪个百姓了?这种【假节钺】级别的大官,与普通老百姓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吧?他们能把朱儁这样的大咖引荐朝中,是有很强的执政能力的【朱儁入朝封为太仆,同领朝政】。至于“朝廷官员,并由二贼升降”,也不外乎是新政权重新组阁时,填补皇甫嵩、吕布、李肃、王允等人留下的空白,又没有写道他们如何如何任人唯亲,如何如何非飞熊军不用等等。这个【升降】,恰恰提示我们,李傕和郭汜是赏罚分明的,不是“大赦天下”一样的普遍性安慰。
(5)马腾和韩遂声势浩大的【十余万】,并没有引起四位将军多大惊慌【当下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二军将至,一同商议御敌之策】,这是已经计算好的诱敌之计。
为了避免这两路鸡贼式的诸侯一看不妙马上逃跑,致使飞熊军将士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就要寻找一些弱兵或者炮灰前去示弱一下,商量一下派谁去当炮灰。否则,长期打仗的李傕,在贾诩vs李蒙王方拿着头颅豪赌输赢的情况下,能不出声阻止他们?
(6)同时诱杀两路大军,最重要的就是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否则,飞熊军人数上根本是不占优势的,那就必须用“守势”耗死他们。
贾诩的建议完全正确。【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擒矣。】【长安西二百里盩厔山,其路险峻,可使张、樊两将军屯兵于此,坚壁守之;待李蒙、王方自引兵迎敌,可也。】
来呀!打我呀!就不怕你们,就不投降!哈哈哈哈!
看起来是贾诩参与了一场豪赌,事实上这两个人已经担当起了用弱兵诱集敌军前来的重任了——不吭声的李傕,肯定对于这次送死,是有其他方面厚厚的报偿的!
否则,区区一个马超,遭遇的如果是樊稠或者张济任何一支部队,哪有那么轻松获胜的?
马超之所以这时这么表现的英雄,完全就是由于对手太弱反衬出来的!飞熊军本来没打算让李蒙和王方取胜。
让我们欣赏一下这个马超的【英勇】表现吧!【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王方欺他年幼,跃马迎战。战不到数合,早被马超一枪刺于马下。马超勒马便回。李蒙见王方刺死,一骑马从马超背后赶来。超只做不知。马腾在阵门下大叫:“背后有人追赶!”声犹未绝,只见马超已将李蒙擒在马上。原来马超明知李蒙追赶,却故意俄延;等他马近举枪刺来,超将身一闪,李蒙搠个空,两马相并,被马超轻舒猿臂,生擒过去。】
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对,江东小霸王孙策。
后来《演义》所写的211年8月潼关-西河之战中,马超的枪杆被扭断,双方在马上撕打的许褚,其实是公元196年,马腾、韩遂举兵相攻时,韩遂的部下阎行与马超格斗时发生的事情。而211年,马超见到虎痴许褚后的表现,则是为许褚骇人的雄壮长相和不怒自威的眼神所慑,并不敢轻举妄动,未战而先胆寒。
但随后,飞熊军就再也不会给马超这样的表现机会:送你个软柿子,还真当你很英勇?到底会打仗不?老子们教教你!耗尽你的粮食,杀了你的内应(虽然早就知道这些内应是谁了),把你打成光杆司令,回去吧!
后面我们看到,马超一会被曹操打成光杆,一会被夏侯渊打成光杆,一会被西域战神杨阜的联军打成了光杆……又一个常败将军!在四川刘备的统治下,不被重用,郁郁而终。
正史上,樊稠不是192年李傕在酒宴上杀了死的,而是三年后的195年才死的。
这真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对汉献帝忠诚的,对汉献帝背叛的,从袁绍、袁术、曹操三人大闹宫廷的那个晚上,就已经与我们大众的认识发生了严重的、完全相反的错位!
在宫廷的内斗中,大部分学者还是认识正确的,即内部大致分成“何系”和“董系”两大派别。
在宫廷失火之后,我们认为十常侍的老大张让,是一个绝对的奸臣。
其实,他的目的,就是能拼着自己最后一丝一毫的气力,要把当时的陈留王刘协,带到“董系”的外军董卓那里去的大忠臣。当时皇帝也死了,西园禁军尽皆归顺了,董老太太已经死了,但是,张让拼死杀了“何系”老大何进,也算够本了。
这时候,向着董卓大军的方向跑,才是刘协唯一求生的机会。
而后来围追堵截的百官,则是对汉少帝绝对忠诚的人,相应的,对于刘协而言,他们都是要命的杀手!
见到了董卓,我们受作者写作手法的影响,认为他多么专政,在废帝立帝的合法性上争论不休,却完全把刘协当空气不再讨论。
后来迁都到了西安,我们潜意识中的王允,被电视剧的编剧找了个山羊胡子一样的高龄、面善的演员弄得迷惑了。岂能料到,在正史中,他比董卓要小5岁。
又怎么能想到,就像我分析的这样,他应该是长着一副猥琐的脸,那好色的眼球总是下意识地窥视着翩翩起舞的西域歌伎身体的下1/5部位?
我们怎么意识到,吕布、王允这伙密谋反董分子,恰恰就是汉献帝最要命的敌人?
受“毒谋士”这个称谓的影响,受李傕郭汜“乱”长安中这个“乱”字的影响,我们老是在潜意识中觉得苦难的汉献帝刚刚逃出了董卓的魔掌,国家快要清平了,却偏偏遇到这一伙叛军。但是,谁又能想到,这才是汉献帝招募的,用来清君侧的正义之师、兄弟部队?
受“勤王室马腾举义”这个“勤”字和这个“义”字的影响,我们老是觉得这个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想必就是来收拾飞熊军这伙部队的,就是来清君侧的,谁又能料到,这才是汉献帝最为忌惮的西部和西北部威胁,是要尽快实现一网打尽的对象?
错了!一切都得推翻!要不你根本无法解释许多谜团。就像为董卓示警的道人和童谣。
公元191年1月,洛阳城遭遇惨绝人寰的大火。公元191年4月迁都长安。公元192年5月23日强大的辅佐势力董卓又被王允剪除,陷入王允的统治之下。公元192年7月4日,飞熊军又攻陷长安,剔除了王允+吕布的势力。如今,还没有彻底弄清新政权执政能力的强弱,在飞熊军【密遣心腹侍帝左右,观其动静】的艰难处境下,汉献帝硬是偷偷发送一个密诏,招引大汉朝的公共敌人前来侵略。 汉献帝这种帝王风范的人物,会冒着这样大的风险?
其实啊!这本来就是汉献帝为了巩固政权,与李傕郭汜唱的一出双簧戏。
正史上,汉献帝没有以封官的方式,招诱大汉公敌——马腾和韩遂。这两个人,可谓满手血腥、血债累累,从184年到200年,韩遂是给汉帝国边陲造成最大麻烦和最大损失的敌人(仅次于张角组织的黄巾起义)。韩遂如果死了,那么,社会可能会早几年开通西域贸易之路(就象222年曹丕所做的那样),货物远走波斯、天竺等,略解东汉水火之厄。另外,韩遂可不是手下5将不敌马超一个,被砍断了手腕、后来被曹操重用的废材!他是逃跑到了兰州,后来被夏侯渊的军队彻底击败,被部下杀死的。因为,接受韩遂这样的人投降,曹操就相当于否定了185-188年汉军西征的一切意义。
除了公孙瓒之外,韩遂和东汉末年大量军事高手们交手过,包括董卓、皇甫嵩、孙坚、邹靖、傅燮、张温、周慎、袁滂等。但因韩遂的好马实在太多,来无影、去无踪,天上的流云,地上的风,始终不能彻底剿除。韩遂又一贯不想自己出头,扶植了一个又一个傀儡,作为幕后大腕冷眼操纵着西域半边天。
190年讨董战争开始,为了避免东西两线被夹击,陷入希特勒一样的困局。董卓安抚马腾和韩遂。而这两个人“亦欲依卓起兵”,挺进关中。董卓死后,李傕和郭汜想让他们这些曾经“站过场子、撸过袖子”的军阀退兵,上奏皇帝表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让马腾驻扎在董卓的烂尾楼工程——郿坞——所在的眉县,让韩遂遣返金城(兰州)。
这样的表奏,本身是极慷慨的。征西、镇西这些大官职,站站场子,居然就能轻松获得。
没办法。长安“新新”政权刚成立,很脆弱。于是,不得不调和公孙瓒、袁绍,给袁术、曹操、陶谦、刘表全部封官。就连汉朝的公敌韩遂,也能混一个镇西将军。——和平,有时是比战争更为强大的力量。比如,调和公孙瓒和袁绍这件事,不管成与不成,也充分表达了新政权爱好和平的诚意,“劝和促谈”,是最上上策的方式。三国演义是讲战争的,但是,“和亲”“劝和”贯穿着始终。
但是,马腾却因“私事”有求于李傕,李傕不答应。
什么私事呢?军阀作风毕竟是军阀作风,马腾和吕布的状况相似,只会骑马冲突,不会种地、安抚农民、不会筑城……除了成吉思汗式的大杀特杀,掠夺地盘,什么都不会。
他们的粮食,完全依赖于征缴。马腾的粮食不够吃了。他要求自己的军队,到李傕的领地美阳去“就食”。
这,就是赤裸裸的挑衅了,与虎谋皮。马腾不要求吃郭汜的、樊稠的,就硬生生地要吃李傕的地盘。你不给我粮食,我就抢。
——在美阳,有哪一样东西,不是抢回来的?
如同吕布搞乱南阳一样的道理。马腾的纵兵抢劫,动摇了新政权的统治基础。
于是,李傕、郭汜以及军参谋贾诩,决定清除马腾这个心腹之患。
这时候,汉献帝什么意见呢?【帝遣使者和解之,不从】。他可不想三国演义写的那样傻,汉献帝此时依托的正是李傕和郭汜,劝解双方和平共处。
但是,不愿意的和平的好战分子,却是马腾。
还有一个劝和的,那就是金城过来的韩遂。区别在于,汉献帝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真正劝和的。而韩遂【率众来和腾、傕,即而复与马腾合】。
——没出息!一个美阳就够了?我们联手,夺了长安不久得了?韩遂真想这样警告一下马腾。
此时的刘焉,非但不是后来刘璋“守户之犬”的保守主义,益州的刘焉也准备来吃肉。
谏议大夫种邵是种拂的儿子。【(192年)六月戊午,陷长安城,太常种拂、太仆鲁旭、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并战殁,吏民死者万余人】。没错,种拂,就是挑起这场大厮杀的罪人,他是为了报仇的。但他引入马腾、韩遂、刘焉的条件,却恰好吻合了这些军阀的胃口。
以贾诩为谋士的飞熊军军团,具有同时吃掉这两股力量的能力。虽然马、韩死战得脱,但长平关之战和槐里之战之后,有生力量折损大半,一年半载似乎构不成威胁了。
但是,汉献帝偏偏装成人人宰割的委屈样,再故意给马腾和韩遂的内奸以适当的机会探视自己的信息,再利用反间计清除这些内奸。后来周瑜与蒋干的斡旋,难道是从汉献帝这里学习的经验?
可是,大家本可以不打仗、不死人的。战后,李傕【庚申,诏赦马腾等。夏,四月,以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降将军。】。撸去了征西和镇西,但仍然给他们加官。这就说明,李傕和郭汜,并不想许多历史评价的,对内残暴、对外好战。恰恰相反,他们渴望的是和平。
汉献帝的“举动荆棘”,是在谍影重重的困局中,迷惑种邵、马宇、刘涎等奸细的关键一环。从而稳住了关中的局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